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北关渡宫照片来自

关渡宫拥有三百多年历史,主祀天上圣母妈祖,是北台湾地区最早的妈祖庙,而除了参拜天上圣母妈祖与诸神明外,来到这里还可以观赏许多珍贵的古迹文物以及丰富的宫庙建筑艺术。由于位居大屯、观音二山的馀脉相交,临淡水河与基隆河的汇流,风光景致一览无遗,每当落日馀晖,宏伟壮阔的景观,更是令人惊叹。[1]


目录

主祠诸神

 天上聖母
 觀音佛祖
 文昌帝君
 玉皇上帝
 三官大帝
 東華帝君
 瑤池金母
 藥師佛祖
 千手千眼觀音
 地藏王菩薩
 天官與財神
 福德正神
 延平郡王三將軍


简介

 
关渡宫一景照片来自

关渡宫约在西元1661年创立,主祀妈祖,是台湾北部最古老的妈祖庙,原称灵山庙,位在灵山山顶。相传西元1895年,庙口的三棵老榕树,竟然在同一个晚上枯死,居民认为可能是妈祖在向他们警告会有灾难。果然不久,日军占领关渡,到处烧杀,居民却因为早有预防,所以能逃过灾难。关渡宫年代久远,殿口的龙柱石狮壁雕等,都非常精巧,尤其是门神,用浮雕表现,和一般的彩绘方式有很不同的韵昧。进入殿内,殿顶的藻井、斗拱、梁椽都有很丰富的雕塑彩绘,非常美丽。而拥有许多传说的妈祖神像,安坐在正龛上,神态慈祥,和她的部将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形,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

关渡宫右边是一个约80公尺长的古佛洞。入口处有镇洞宝臼,能镇压一切邪恶。进入洞内,两旁有28天王像,庄严肃穆。走到后头,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她的千手千眼代表的是普渡众生的意思。绕过神像后面,就是古佛洞的出口,可以欣赏河口风光。沿山坡辟建的后山公园,亭台楼阁林立,远眺淡水河观音山视野极佳,而后山公园停车场旁的河畔堤防,更是乘凉、散步、聊天的好去处,红树林沼泽近在眼前,偶有水鸟飞过,惬意悠闲。[2]


历史沿革

“关渡”是由凯达格兰族语“Kantou”而来,西班牙文献中则记为“Casidor”;另因发音语系不同,故产生多整别称,常见有“甘答”、“干豆”、“干豆”、“肩脰”、“墘窦”和“官渡”等,基本上是由平埔族语所音译而来。直到乾隆25年(1760)续修《台湾府志》时,始出现“关渡”;日治时代一度改称为“江头”,但是光复后又恢复成“关渡”,并沿用至今。

据《诸罗县志》所记,关渡宫创于康熙51年(1712),谓:“天妃庙:一在外九庄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咸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门。五十一年,通事赖科鸠众建。”关渡宫是台南以北历史仅次于北港朝天宫的妈祖庙,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妈,北有干豆妈”的谚语流传。鸠众建庙的赖科是当时主管北台湾“大鸡笼社”(基隆及北台湾沿海地区)原住民的通事,他的职权是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收取饷税及指挥原住民从事劳役,故得以调度原住民从事关渡宫的创建工程。天妃庙初创落成,《诸罗县志》记载其热闹情形说:“灵山庙:在淡水干豆门,前临巨港,合峰仔峙、摆接东西二流与海潮汇,波澜甚壮。康熙五十一年建庙,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诸番并集。忽有巨鱼数千随潮而至,如拜礼然。须臾,乘潮复出于海,人皆称异。”囿于物资有限与社会环境,仅以茅草做为屋顶、因陋就简地筹建完成。

康熙51年是关渡宫建庙之年,是洋盗郑尽心在淡水外海窥伺之时,关渡宫位居进出台北盆地要津,是当地住民信仰重镇,主管官署诸罗县更加重视其资讯搜集功能,积极改善其硬体设施。康熙54年(1715),也就是草创后第三年,即被重新改建成木构瓦顶的新建筑。县令周锺瑄不仅从嘉义跋涉数百公里,前来台北为重建的天妃庙题名“灵山”,还将关渡宫后山及临台北湖埔地数十甲,授予住持僧绵远来招佃开垦收租,让关渡宫得以永续经营下去。[3]


关渡宫祀神说明

关渡宫妈祖殿供奉主神天上圣母妈祖,妈祖的左手边是观音殿供奉观音佛祖,妈祖的右手边是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此外,凌霄宝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东华帝君及瑶池金母;下方的财神洞供奉五路财神、福德正神土地公;左侧的古佛洞供奉主神千手观音、四大金钢和二十八部众。周边还有延平郡王三将军殿,奉祀延平郡王民族英雄郑成功及其三位部将;药师佛殿供奉药师琉璃佛及十八罗汉,两侧提供信徒安置长生禄位;广渡寺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提供信众安奉祖先神主牌位。[4]


关渡宫岁时祭仪

台湾大部分居民的宗教,仍属敬天法祖的祠庙信仰者,妈祖神诞已经深深融入民俗生活,成为年中行事指标之一。每年农历正月15日元宵节、3月23日妈祖诞辰,庙宇均会办灯会、迎妈祖绕境等活动,这些活动与过年、清明扫墓端午中秋等节日等量齐观,届时家家户户均会配合祭典庆祝并宴请亲友等,呈现“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的太平景象。

关渡宫每年皆会举办系列庆典活动,兹列出说明如下:

第一、春節過年期間:供信眾點祿平安燈、光明燈,以及安奉太歲燈。
第二、慶祝觀光(元宵)節:舉辦花燈大展供民眾觀賞。
第三、恭祝天上聖母聖誕佳節,訂定於農曆3月17日起至3月25日止,為期九天,舉行護國祐民禮斗大法會(春斗)。
第四、廣渡寺護靈超渡盂蘭盆法會:每年訂定於農曆7月初一起至初三止,為期三天。
第五、舉辦輪值角頭中元普渡:訂定於農曆7月15日一天。
第六、恭祝天上聖母飛昇佳節:訂定於農曆9月初九起至9月17日止,為期九天,舉行護國祐民禮斗大法會(秋斗)。
第七、應信眾所需,僱有特約專職道士駐宮辦理祭解,除農曆正月初一休息之外,從農曆正月初二開始。[5]


艺术典藏

石雕艺术

关渡宫在清代草创到日治时期,经过几次的重新整修,当年所雕凿的大型龙虎石堵、龙柱石柱、石狮等石雕,仍然流传至今,而被融入后世重修时的建材使用。一直到1950年代的重建,不仅确立了三川殿与正殿的格局,并于2003年的整修之后,确立目前石雕之位置与风貌。再者,1970年代乃至1980年代,始建古佛洞、财神洞、凌霄宝殿,并于2000年重修财神洞、凌霄宝殿,雕凿诸多近现代的龙柱、石狮与壁堵。最后,于2008年完成妈祖灵应神迹石雕墙,长达105公尺,从而造就关渡宫的古今石雕艺术

整体而言,关渡宫的石雕可谓形式完整、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元。其中,关于石雕的材质部分,但凡铺设地面的早期压舱石以及数点散见的泉州白石之外,关渡宫的清代石雕大多使用大屯山系的唭哩岸石与安山岩,直到1945年光复之后,则是多见八里出产的观音山石。此后,1972年完工的山门石雕,乃是采用印度进口的红宝石花岗石。至于1990年代之后的石雕,则是多为福建出产的青斗石,尤其是质地匀称细致的码头青。

木雕艺术

论及关渡宫的木雕艺术,是指依附在传统大木作建筑之上的木作雕刻,而非单尊的神像雕刻作品。因此若要探讨木作雕刻之前,必须要事先了解传统大木作建筑的特性。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材构件做为构架,一般就称之为“木作”,所谓的“木作”,又可以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

有关木作雕刻的构件表现,例如梁木尽头的“束尾”,檐柱之间短梁下的“员光”,瓜柱与大梁间稳定构件的“狮座”,悬在梁下的短柱以资固定楹木与步通梁的“花篮”或“吊筒”,以及附著在短柱上方做为装饰的竖材,最后即是大梁与柱体直交之下的“雀替”(托木)等。这些都是大木主结构或栋架之下的辅助性装饰构件,基本上负担承载力学的责任较轻,除了协助固定主体结构之外,事实上大多是透过精巧的刻花技艺,来为传统建筑增色不已。进一步而言,最能够展现木作雕刻师傅的技艺精华之处,也就是集中在“员光”、“雀替”、“束尾”、“竖材”、“狮座”、“花篮”和“吊筒”等处。

剪花艺术

当前关渡宫的寺庙建筑规模恢宏,是经过数个年代分批兴建而成,而在这些建筑的屋顶上,所采用的剪花工法也各有不同,现今所见以剪黏为主,加上少数的堆花与交趾陶作品。整体而言,关渡宫的剪花工艺较偏向近代,1950年代所流行的玻璃剪黏,目前在关渡宫内并不得见。而继玻璃剪黏之后开始流行的工厂湳烫制品,则出现在妈祖殿、观音殿、文昌帝君殿、凌霄宝殿、天坛、山门等建筑的屋顶上。

当前关渡宫的寺庙建筑规模恢宏,是经过数个年代分批兴建而成,而在这些建筑的屋顶上,所采用的剪花工法也各有不同,现今所见以剪黏为主,加上少数的堆花与交趾陶作品。整体而言,关渡宫的剪花工艺较偏向近代,1950年代所流行的玻璃剪黏,目前在关渡宫内并不得见。而继玻璃剪黏之后开始流行的工厂湳烫制品,则出现在妈祖殿、观音殿、文昌帝君殿、凌霄宝殿、天坛、山门等建筑的屋顶上。[6]

交通资讯

(交通资讯常有变动,出发前请先向各交通场站确认。)

自行开车

国道1号-台北交流道下-省道台2乙线-知行路。

大众运输

搭高铁或台铁至台北站下-转搭台北捷运至关渡站下-转搭台北市公车红35、小23至关渡宫站下。[7]


关渡宫附近旅游景点

*關渡大橋
*關渡漁港
*關渡自行車道
*關渡水岸公園
*關渡自然公園
*社子島島頭公園
*淡水(淡水風景區)[8]

视频

关渡宫

历史沿革:台北市关渡宫导览

财神洞:台北市关渡宫导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