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嘴劍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嘴劍鴴 |
中文學名: 長嘴劍鴴 |
'''長嘴劍鴴'''[1](學名:Charadrius placidus)屬中小型涉禽。基、頦、喉、前頸白色;眉紋白色,耳羽黑褐色。頭頂前部具黑色帶斑;上體灰褐色。後頸的白色領環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帶。下體餘部皆白色。第1枚初級飛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轉為白色。嘴峰黑色。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
特徵
成鳥(繁殖期):前額白色直抵嘴基部;白色眼紋向後延伸。頭頂前部具有較寬黑斑,後部灰褐色;眼先和眼下的暗褐色窄帶後延至耳羽;後頸的白色狹窄領環伸至頸側與頦、喉的白色相連,其下部圍繞一狹窄的黑色胸帶;黑胸帶在胸部變得稍微寬闊。背、肩、兩翅覆羽、腰、尾上覆羽、尾羽灰褐色。尾羽近端部渲染黑褐色,外側尾羽羽端白色。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有白色或灰白色邊緣,與大覆羽羽端的白色共同形成淡淡的翼斑。胸、腹及翅下覆羽、腋羽、尾下覆羽皆純白色。兩性的羽色和大小均相似。
成鳥(非繁殖羽):胸帶經常是灰褐色。身體其他黑色部分也是如此,在更換飛羽期間,羽色灰暗。背羽和兩翅覆羽具棕黃色羽緣。
亞成鳥:與非繁殖期的成鳥極其相似,缺少黑色的頭斑,胸帶亦不黑。眼紋黃褐色。上體的羽毛密布棕黃色羽緣。
虹膜黑褐色;眼瞼黃色,形成比較細的黃色眼圈。嘴黑色,下喙的基部略有黃色;脛、跗蹠和趾土黃色或肉黃色,爪黑色。
與劍鴴相比,長嘴劍鴴體型明顯較大,嘴峰較長;上喙無黃色;前額基部白色而非黑色[2]。
習性
河北為夏候鳥,只有少數留下越冬。多單個或3~5隻結群活動。食物為半翅目、鞘翅目昆蟲、蜘蛛、植物碎片和細根等,包括小蝦、昆蟲、淡水螺、鱗翅目幼蟲、螞蟻、蒼蠅、蚯蚓等[3]。
生境
喜活動於內陸水域附近的沼澤、河灘、田埂上。在中國雲南、西藏和四川交界地區,分布至海拔2600米以上。
繁殖
5月中旬開始在河岸平灘上營巢,保護色極好;每窩產卵3~4枚,產於卵石灘凹陷處,無任何鋪墊物。卵呈圓錐形,黃色沾紅,具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此鳥在甘肅有繁殖,屬於留鳥。繁殖於河北西北部的山前地帶。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不丹,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中國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旅鳥、地方性繁殖鳥: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台灣、香港等。有時會留在河北越冬。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該物種屬於《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視頻
一隻長嘴劍鴴在岩嶺水庫邊疾走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