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決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決明
原圖鏈接[h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688300&sid=2838509 野決明]

中文名稱:野決明

科:豆科

族:野決明族

屬:野決明屬

"野決明",中藥名。在《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祛痰,鎮咳。用於痰喘咳。"野決明"在《*辭典》主治:解毒消腫,祛痰催吐。治惡瘡疥癬。"野決明"在《中華本草》主治:解毒消腫;祛痰催吐。主惡瘡;疥癬。

信息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亞科:蝶形花亞科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肺、胃經

毒性:有毒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莖粗壯。莖直立,稍分枝,具縱槽紋,上部被白色細柔毛,下部通常禿淨。

複葉長5~12.5厘米;葉柄長於托葉,長2~4.5厘米;托葉闊卵形,長23厘米,寬1.5~3厘米,通常比葉柄短;小葉較大,闊橢圓形,長3.5~8厘米,寬(2)2.5~3.5(~4.7)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白色柔毛;頂生小葉常為闊披針形;小葉柄短。

總狀花序長5~18(~25)厘米,被較密柔毛;花多而疏散,互生;苞片披針形,長8~15毫米,寬3~5毫米,上面無毛,下面在邊緣具白色貼伏絹毛;花梗長5~10毫米;萼鐘形,長10毫米,密被白色貼伏柔毛,萼齒邊緣尤密,下方萼齒披針形,短於萼筒;旗瓣長2~2.3厘米,寬2~2.4厘米,闊卵形至圓形,先端凹缺約4毫米,具短瓣柄,翼瓣長2~2.5厘米,寬1~1.2厘米,龍骨瓣長2.1~2.3厘米,寬0.8~0.9厘米;子房密被白色絹毛,具長約1毫米短柄,或無柄,胚珠10~14粒。

莢果直,線形,長3~9(~12)厘米,寬0.5~0.8厘米,向上漸狹,離莖外傾着生,被褐色疏散柔毛。種子腎形,略扁,長3~4毫米,寬2~3毫米,深褐色,種臍色暗。花期5~8月。[1]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日本、朝鮮、俄羅斯〔堪察加、薩哈林島(庫頁島)〕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生於河口灘地及濱海沙灘。

植物種屬

豆科植物野決明。

其他介紹

本草綱目》中記載相思子、雲實、黧豆、肥皂莢等有毒,如相思子食之可令人嘔吐,雲實花多食令人狂走等。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食用經加工處理去毒後的某些毒性不大的植物部分,或利用其營養成分作為牲畜飼料,但往往可因食用前處理不當而致中毒。這類中毒事故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每年都有發生,如菜豆、海刀豆、狗爪豆和豬屎豆等種子造成人、畜食用中毒的報道屢見不鮮。因此,它們作為一類既可食用又具一定潛在危害的特定有毒植物是值得注意的。在華北、西北等牧區,豆科植物是一類普遍分布的植物或引種種植並有價值的放牧飼料。但應指出的是其中也有一些含有毒成分,在牲畜大量或長期食用時可能產生危害,出現各種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狀。

藥用價值

藥材性狀

全草長20-50cm。莖圓柱形或稍扁,直徑2mm,表面有細縱紋,無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三出複葉;托葉卵形至披針形,長2.5-5cm,寬1-2.5cm,基部聯合。小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菱形或橢圓形,長4-7cm,寬1.5-3cm,下面有柔毛,近無柄。有時可見花序和莢果。花蝶形,黃色。莢果線形,長約5cm,深褐色,有柔毛,種子扁腎形,長5-7mm,寬4-5mm。氣微,味淡。種子嚼之有豆腥氣。

功能

解毒消腫,祛痰催吐。

主治

用於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內服:煎湯,3-6g。

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內服宜慎。

相關論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毒消腫,祛痰催吐。治惡瘡疥癬。」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相關配伍

1、治惡瘡腫毒:野決明鮮莖葉搗敷。

2、治疥癬:(野決明)配東莨菪,碾末調油擦。(1-2方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採收加工

夏季採收全草,曬乾。秋季採收果實,打下種子,曬乾。[2]

參考資料

  1. 野決明,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野決明,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