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母
醋母(學名:Oxalis corniculata L.):多年生草本植物,全體有疏柔毛;別稱:酸漿草、酸酸草、斑鳩酸 、三葉酸、酸咪咪、鈎鈎草
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葉互生,掌狀複葉有3小葉,
倒心形,小葉無柄。[1] 花黃色,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境,夏季炎熱地區宜遮半蔭,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
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疾的效用。
擴展閱讀
「釋名」酸漿(《圖經》)、三葉酸(《綱目》)、三角酸(《綱目》)、酸母(《綱目》)、 醋母(蘇恭)、酸箕(李當之)、鳩酸(蘇恭)、雀兒酸(《綱目》)、雀林草(《綱目》)、小酸 茅 時珍曰∶
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
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 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
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圖經》∶赤孫施 生福州,葉如浮萍者,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今並為一。
目錄
形態特徵
酢漿草是草本植物,高10-35厘米,全株被柔毛。
根莖稍肥厚。莖細弱,多分枝,直立或匍匐,匍匐莖節上生根。葉基生或莖上互生;
托葉小,長圓形或卵形,邊緣被密長柔毛,基部與葉柄合生,或同一植株下部托葉明顯而上部托葉不明顯;
葉柄長1-13厘米,基部具關節;小葉3,無柄,倒心形,長4-16毫米,寬4-22毫米,先端凹入,
基部寬楔形,兩面被柔毛或表面無毛,沿脈被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
花單生或數朵集為傘形花序狀,腋生,總花梗淡紅色,與葉近等長;
花梗長4-15毫米,果後延伸;小苞片2,披針形,長2.5-4毫米,膜質;
萼片5,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5毫米,背面和邊緣被柔毛,宿存;
花瓣5,黃色,長圓狀倒卵形,長6-8毫米,寬4-5毫米;雄蕊10,
花絲白色半透明,有時被疏短柔毛,基部合生,長、短互間,長者花葯較大且早熟;
子房長圓形,5室,被短伏毛,花柱5,柱頭頭狀。
蒴果長圓柱形,長1-2.5厘米,5棱。種子長卵形,長1-1.5毫米,褐色或紅棕色,具橫向肋狀網紋。花、果期2-9月。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治泄瀉,痢疾,黃疸,淋病,赤白帶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疔瘡,癰腫,疥癬,痔疾,脫肛,跌打損傷,湯火傷。
參考來源
- ↑ 《全國中草藥匯編》:酢漿草, 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