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都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都昌縣隸屬江西省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瀕臨鄱陽湖,居南昌、九江 、景德鎮「金三角」中心地帶,南聯五水,北通長江,杭瑞高速和九景衢鐵路、都九高速交匯境內。全縣面積2669.5平方千米,轄24個鄉鎮,259個行政村。2020年末,都昌縣常住人口為57.76萬人。

都昌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縣,是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孕育了東晉大司馬陶侃、宋代抗金名將劉琦、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等歷史名人。境內有多寶沙山、老爺廟水域、朱袍山馬鞍島等旅遊資源。

2019年,都昌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15.79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6.70億元。2020年,都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7941萬元。[1]

歷史沿革

夏、商、周為古揚州域,春秋戰國為楚、吳地,屬番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番縣,隸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番縣隸九江國九江郡。四年(前203年),隸淮南國。六年(前201年),析番縣地立梟陽縣,治所四望山(即今周溪鄉泗山境),隸淮南國豫章郡。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隸淮南郡。十二年(前168年),復隸淮南國。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隸九江郡。平帝元始元年(1年),隸揚州刺史部豫章郡。興平二年(195年),孫權分豫章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分豫章置鄱陽郡,梟陽縣隸鄱陽郡。

晉武帝大康十年(289年),隸揚州鄱陽郡。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割荊、揚二州地置江洲,梟陽縣隸江州鄱陽郡。永安元年(304年),改隸江州潯陽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因彭蠡湖盆地發生多次沉降運動,湖水南侵,梟陽縣地大部分淪入湖中,梟陽縣撤銷,境域入彭澤縣,隸江州。齊永明元年(483年),復隸江州潯陽郡。梁天監元年(502年),隸江州太原郡。陳永定元年(557年),改隸江州豫章郡。天嘉元年(560年),復隸江州潯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陳置郡縣廢,彭澤縣易名龍城縣,隸江州。十八年(598年),龍城復名彭澤。大業三年(607年),州廢,隸九江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安撫使李大亮謂土地之饒,井戶之阜,水陸之阻礙,遂割鄱陽湖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因地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設臨時治所於王市(今北炎鄉洞門口),隸江南道都督府浩州。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西道江州。代宗大曆元年(766年),隸江南道饒州。大曆年間(766---779年),治所徒遷彭蠡湖東,即今治地。

五代南唐,隸建康軍饒州。

宋開寶八年(975年),隸江東路建康軍饒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隸江東路饒州。天禧四年(1020年),隸江南東路南康軍。建炎四年(1130年),隸江南路南康軍。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西路南康軍。

元至元元年(1264年),隸揚州行省江西元帥府南康軍。十四年(1277年),隸江淮行省江西道南康路。二十三年(1288年),隸江西行省南康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隸江西行省西寧路。二十二年(1362年),隸江西行省南康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行省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領十三府分五道,隸九江道南康府。清順治二年(1645年),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改稱江西省,隸江西省九江道南康府。康熙九年(1670年),隸饒九南道南康府。雍正九年(1731年),隸廣饒九南兵備道南康府。

民國初年,廢府制。民國3年(1914年),隸江西省潯陽道。民國15年,廢道,隸省直轄。民國21年,省下設13個行政區,隸第三行政區。民國24年,全省為8個行政區,隸第五行政區。此後,民國28年全省改11行政區,民國31年又改劃9行政區,都昌均仍隸第五行政區。

民國38年5月12日,都昌縣解放,隸江西省鄱陽專區。7月,改隸九江專區。1950年隸中南行政區江西省九江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仍隸九江地區。1983年,地市合併,隸九江市。

行政區劃

1987年3月30日,設置新妙鄉(贛府廳字158號批覆)。

1992年5月6日,撤銷周溪鄉、三汊港鄉、中港鄉,設立周溪鎮、三汊港鎮、中館鎮(贛民字74號批覆)。

1993年1月3日,撤銷徐埠鄉、南峰鄉、土塘鄉、張嶺鄉,設立徐埠鎮、南峰鎮、土塘鎮、蔡嶺鎮(贛民字3號批覆)。

1995年3月10日,撤銷大港鄉、左里鄉、萬戶鄉、大沙鄉,設立大港鎮、左里鎮、萬戶鎮、大沙鎮(贛民字35號批覆)。

1999年12月6日,撤銷新妙鄉,將大橋行政村的新力村劃歸左里鎮,紫騰行政村的新洲、新光村劃歸蘇山鄉,石樹、大橋(不含新力)、高壠、重興、紫騰(不含新洲、新光)行政村劃歸汪墩鄉(贛民字261號批覆)。

2002年1月11日,撤銷北炎鄉,劃歸蔡嶺鎮;撤銷鹽田鄉,劃歸大港鎮;撤銷七角鄉,劃歸汪墩鄉;撤銷杭橋鄉、化民鄉,劃歸土塘鎮(贛民字10號批覆)。

都昌縣,現下轄12個鎮、12個鄉:

鎮:都昌鎮、周溪鎮三汊港鎮中館鎮大沙鎮萬戶鎮南峰鎮土塘鎮大港鎮蔡嶺鎮徐埠鎮左里鎮

鄉:和合鄉、陽峰鄉、西源鄉、薌溪鄉、獅山鄉、鳴山鄉、春橋鄉、蘇山鄉、多寶鄉、汪墩鄉、北山鄉、大樹鄉。[2]

地理環境

位置

都昌縣位於江西省北部,東經116°2′24″至116°36′;北緯28°50′至29°38′,北依武山,南瀕鄱陽湖;東界黃金山、銀寶湖、上岸東洲,與鄱陽縣接壤;南界下岸洲、下山、南岸洲、蠶豆洲,與餘干、南昌、新建3縣(區)交界;西界松門山、西長河,與永修、廬山市 二縣(市)隔水相鄰;北界屏峰河、蘆塘澗,武山鵝公凸,卸衣嶺、雙尖山,與湖口、彭澤兩縣毗連。全境東西寬52.7公里,南北長80公里。面積2669.53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的1.6%。

地貌

都昌地貌丘陵和濱湖平原為主,且水域寬闊,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勢北高南低,並以大港到汪教褶隆起帶為軸心,向西北和南東兩個方向傾斜。境內最高點為北東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濱湖區海拔最低處僅10米。自東北向西南呈低山、高丘、低丘、平原、湖區的變勢。

氣候

都昌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且受鄱陽湖大水體影響,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結冰期短、無霜期長,春秋季短、夏冬季長。據氣象記錄,春季始日平均出現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春季的開始),持續約65天。夏季始日平均出現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初日為夏季的始日),持續約119天。秋季始日平均出現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終日後一天為秋季的始日),持續約59天。冬季始日平均出現在11月22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終日後一日為冬季的始日),持續約122天。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襲,天氣冷暖多變、陰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氣團交替控制,梅雨連綿,冬日陰霾;夏秋之交副高壓居久不退,天氣晴熱,乾旱少雨;秋冬之時,北方冷空氣強烈南侵,氣溫驟降、霜凍地寒。

氣溫:年際平均氣溫為17.1℃,變化幅度在16℃—17℃之間。氣溫日較差為7.1℃。1月最冷,平均氣溫4.4℃,7月最熱,平均氣溫29.3℃。累年各月平均值順序為:4.4℃、6.0℃、10.7℃、16.5℃、21.5℃、25.4℃、29.3℃、29.1℃、24.6℃、18.9℃、12.6℃、6.8℃。

積溫:年平均≥℃的活動積溫為5800—6500℃。

地溫:年平均地表溫度19.5℃。4、無霜期、無霜凍期:累年平均無霜期261天,無霜期最長300天,最短227天。全年平均無霜凍期271天,最長可達300天,最短239天。

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時數2076.3小時,日照率47%。

降水:1952—1958年累年降水量1728.28毫米,1959—1989年累年平均降水量1391.5毫米。

蒸發量及乾燥度: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572.5毫米。累年平均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相對濕度78%,乾燥度1.27。

災害性天氣:主要災害性天氣和自然災害有春寒、小滿寒、風雹、梅雨、伏秋旱、爛秋、寒露風;水災、旱災、風雹災、病蟲災。其它如低溫冰凍雪災、瘟疫、地震等災害,一般出現頻率低,成災面積小,損失較輕。[3]

自然資源

土壤資源

都昌縣共有土壤面積1909181.4畝。可分為7個土類,13個亞類,47個土屬,119個土種。紅壤。面積981862.57畝,其中自然土壤面積為770549.75畝,耕作土壤為211312.82畝,(含宅基地、田塍、道路等);黃棕壤。面積共87220.84畝,一般土層深厚,質地粘重,呈中性和微酸性反應,抗旱力較強。紫色土。面積共15531.43畝,其中自然土壤6014.93畝,耕作土壤9526.5畝。該土類除紫砂岩酸性紫色土,土層淺、養分缺乏外,適宜旱作或營林。④棕色石灰土。面積僅280畝,成土母質為碳酸鹽類風化物。土層較厚,質地較粘,礦物養分豐富,適宜林木生長。⑤草甸木。面積28177.08畝,成土母質為河湖沉積物。腐植積聚較多,草本植物生長繁茂,是都昌重要的有肥料湖草的來源地。⑥風沙土面積45800.09畝,風沙土松而不粘,水分存貯難,有機質、氮磷缺乏,植物難以生長。⑦水稻土。總面積750309.6畝,都昌各鄉均有分布,該土90%以上的養 分豐富,土層深厚,水耕熟化程度高,排灌條件好,是縣內主要高產土壤。

植物資源

都昌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常見的主要有:

木本類

馬尾松、苦櫧、杉、樟、黃檀、楓香、柳杉、柏、檜、小葉櫟、檫木、胡枝子、刺槐、紫穗槐、池杉、烏桕、柳、苦楝、梧桐、泡桐、油桐、油菜、棕櫚、木蓮、留春樹、烏飯樹、重陽木、歐美楊、合歡、君遷子、羊躑躅、迎春、桂花、柘、柿、山楂、映山紅、桔、橙、柚、枳殼、桑、桃、李、梨、棗、珍珠栗、枇杷、梅、櫻桃、蔓荊子、木芙蓉、月季、紫薇、蠟梅、化香、薔薇、梔子、紫荊、山茶、海棠、牡丹、毛竹、水竹、苦竹、實竹、小山竹、雷竹等。此外,還有銀杏、雪松、羅漢松、水杉、糙葉樹、棕棗、黃花石榴等珍稀樹種。

草木類

蘆葦、蘆竹、棕葉蘆、石菖蒲、青蒿、荷、菱、艾、蝦須草、眼子菜、稗草、席草、莎草、蜀葵、絲茅、白茅、馬唐、網草、鵝冠草、雀麥草、馬鞭草、含羞草、羊茅、葫蘆蘚、辣蓼、紫雲草、相思子、射干、牽牛、野菊、鳳仙、石竹、薄荷、鯉腸、茵陳、天南星、蘭花、剪春羅、狗尾草、刺莧、馬齒莧、龍膽草、何首烏、白頭翁、貝母、半夏、鳳眼藍、絆根草、麥冬、七葉一支花、綬草、破銅錢草、酸模、金錢草、刺芒野古草、回頭青、茅芥菜、牡荊、黃背草、野古草、野雞冠、車前草、魚腥草、夏枯草等。

藤木類

獼猴桃、山葡萄、夜來香、爬山虎、凌霄、雞血藤、葛魚藤、千金藤、威靈仙、薜荔、清風藤、絡石等。

動物資源

都昌縣野生動物品種繁多,主要有:

獸類

狼、獐、麂、兔、黃鼬、山獾、水獺、靈貓、刺蝟、豹貓、野豬、豪豬、金錢豹、豺狗、里子貓、田鼠、蝙蝠等。

鳥類

麻雀、八哥、烏鴉、喜鵲、玄鵲、啄木鳥、野鴨、布穀鳥、老鷹、燕子、貓頭鷹、斑鳩、鸕鶿、池鷺、白鷺、鷓鴣、竹雞、白鷳、野雞、杜鵑、鶯、銀鷗等,冬季,鄱陽湖有天鵝、白鶴、黑鸛、白琵鷺、丹頂鶴、蒼鷺等越冬鳥類。

爬行、兩棲類

盲蛇、赤連蛇、水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蝮蛇、五步蛇、水蛭、石龍子、蚯蚓、壁虎、甲魚、烏魚、青蛙、山雞、石雞、蟾蜍、蜈蚣、穿山甲等。

魚類

鯉、青、草、鰱、鱅、鯿、鱖、鲶、鰣、鰻鱺、鳳尾、銀魚等12目25科118個品種。此外,鄱陽湖還有河豚、中華豚、白鰭豚等珍貴水生動物。

蝦、貝、螺類

青蝦、長臂蝦、沼蝦、米蝦、三角帆蚌、褶紋冠蚌、楔型麗蚌、田螺、港螺等近70種。

礦藏資源

都昌地下礦藏較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品種:

鎢,現已探明D級鎢儲量為49784噸,遠景儲量1.6萬噸。②鉬,現已探明儲量為15910噸。③釩,C級礦石總儲量達5225.55萬噸。④鈦(金紅石),遠景儲量達5萬噸。⑤金,主要為砂金分布於鳴山等地。⑥石煤,屬低發熱量可燃有機岩,儲量達5億噸,現已探明儲量5000萬噸。⑦高嶺土,俗稱瓷土,總儲量約800萬噸。其中陽峰鄉的儲量達720萬噸,為優質高檔瓷土。⑧矽砂,多寶鄉沿湖一帶儲量約300億噸。此外,都昌鎮的松古山和蘇山的馬鞍村儲量分別為60億噸和40億噸。⑨花崗石,有芝麻白和黑色兩種。芝麻白花崗石儲量有10億立方米、黑色花崗石分布較廣。

都昌縣年均水資源總是10.24億立方米。年人均水量1889立方米,年畝平均水量1725立方米。年均降水量略少於蒸發量。

土地資源

都昌土地面積2669.5平方公里(4004295畝),耕地面積624465畝,其中水田365625畝,旱地258840畝,都昌人均占有耕地0.9畝。另擁有可開發耕種荒地面積36000餘畝。

林業資源

都昌丘陵山地林木蓊鬱,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現有林業用地61876公頃,森林蓄積量1323152立方米,覆蓋率27.9%.其中,有森林面積46177公頃,灌木林地9087公頃,疏林地881公頃,苗圃地33公頃,無立木材地1299公頃,荒地4399公頃。

水產資源

都昌水域總面積208.55萬畝,擁有鄱陽湖水面182.87萬畝,內湖可養水面18.4萬畝,其中:湖泊9.8萬畝,水庫1.5萬畝,池塘5.45萬畝,精養魚池1.65畝。規模較大的水產養殖基地有:集中連片的2799項目區磯山湖水產場、周溪水產場、三汊港水產場、西源水產場、杭橋水產場、獅山水產場;萬畝以上養殖湖泊有新妙湖(4.5萬畝),千畝以上養殖湖泊15個。

經濟概況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95億元、五年翻一番,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是2010年的3倍。完成財政總收入14.85億元、是2010年的3.19倍,年均淨增2.04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1.68億元、是2010年的3.49倍,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3.3 %;其中國稅收入達到4.08億元、是2010年的2.77倍。鄉鎮完成財政收入8.38億元、五年翻三番,鄉鄉過2500萬元、22個鄉鎮過3000萬元,北山、三汊港、周溪突破4000萬元,蔡嶺突破6000萬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2億元、五年翻一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0元、五年淨增269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五年淨增8740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68.56億元、56.42億元。三次產業比由2010年的29.5:41.8:28.7調整為20.1:48.3:31.6。

第一產業

2014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5億元,增長6.8%,完成農業增加值17.4億元,增長4.5%。糧食總產409977噸,增長1.2%,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豐」,再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油料作物播種面積25988公頃,總產量30004噸。棉花播種面積6741公頃,總產8255噸,增長3%。生豬出欄24.08萬頭,家禽出籠119.68萬羽。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37萬畝。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增糧工程等項目新建高標準農田4.9萬畝。發放農機購置補貼1900多萬元,成功爭取全省糧食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改擴建鄉鎮農技綜合站5個。大宗農產品穩產增產,徐埠山峰粳稻示範片單季畝產910公斤、創全省最高記錄。現代農業百里示範長廊建設初顯成效,高標準打造了鄱湖三寶、晨暉農莊、瑞森苗木、茂根果業等農業示範園,新增周溪蔬菜、徐埠瓜簍、汪墩和萬戶油茶、蘇山和大港白茶等千畝以上農產品基地7個。依法流轉土地26.2萬畝,發放「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3600多萬元,扶持發展種養大戶639戶、家庭農場383家,新增省市級龍頭企業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9家,三尖源珍品、興達農機獲評國家級示範社。土塘梔子山莊獲評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新增無公害農產品5個,申報綠色食品2個、省級著名商標2個。建成新農村點206個,開展農村清潔工程試點1258個。成功爭取全省美麗鄉村試點縣。徐埠全盛山莊、大沙一品農莊獲評全市最美鄉村旅遊點。三農綜合考評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二,邁出了建設現代農業強縣的堅實步伐。

林業生產增長持續。是年末人工造林面積1600公頃,其中用材林730公頃,經濟林784公頃,防護林86公頃。按結構類型分,純林1381公頃,混交林219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913公頃。森林綠化率和覆蓋率分別為32.56%和30.88%。主要林產品產量中,商品林採伐13460立方米,大徑竹70000根,油茶籽1105噸。

水產養殖連年產成。2014年全縣水產品總量完成81280噸,比上年增長3.4%,其中養殖產量62680噸,增長4.3%;捕撈產量18600噸,增長0.5%。特種水產品產量達到30270噸。全年淡水養殖面積192728畝,水產品加工總量完成14240噸,與上年基本持平。機動漁船3730艘,功率71428千瓦。

第二產業

2014年,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完成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2.65億元、增長19.0%,實現了工業經濟總量「兩年翻一番」,服裝鞋帽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率先突破百億大關;完成工業增加值45.07億元、增長12.4%,實現利稅16.5億元、增長29%;工業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0.5%,比上年提高7.3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投資53.1億元、增長32.1%,工業用電量2.02億度、增長16.5%。引進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71個、其中億元項目31個,嘉博生物、錦匯服飾、隆元汽配、中青光伏等一批億元項目順利落戶、全面開工;特別是投資1億元的偉夢管業收購奧普新電子科技、5條生產線僅4個月建成投產;投資2億元的創研飾品8個月建成投產、12座電熔爐總裝機容量2650千伏安;投資6億元的廣船電梯,改寫了園區沒有國有上市公司投資的歷史。園區完成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1.8億元、增長37.5%。全縣園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64戶、新增19戶,其中過5億元企業達到11戶、新增7戶,納稅過百萬元企業18戶、新增5戶。全年引進內資33.2億元,增長24.5%;實際利用外資8030萬美元,增長14%;外貿出口23933萬美元、增長23.1%。[2]

固定資產

2014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8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工業固投累計完成53.1億元,增幅為32.1%,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71.9%;房地產累計完成6.7億元。億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54.6億元,占全部累計完成投資比重為74%,億元以上項目投資增速為22.1%。從投資規模看:一批關係到全縣發展的重大項目陸續動工,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施工項目個數66個,計劃投資額累計為118億元。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48個,計劃投資額為89.3億元。在66個在建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44個,完成投資54.6億元,占全縣完成投資總額的74%;計劃總投資在億元以下的項目22個,完成投資19.2億元,占全縣完成投資總額的26%。從投資結構看:全縣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53.1元,同比增長32.1%,占全縣投資總額的比重為71.9%;基礎設施及其他民生工程項目完成投資20.7億元,同比增長21.4%,占全縣投資總額的比重為28.1%。從重大項目作用看:全縣億元以上項目44個,比上年同期增加7個,計劃總投資10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3℅。億元項目完成投資總額54.6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占全縣完成投資總量的74℅。

人口民族

2014年末,都昌縣總戶數267346戶,總人口810480人。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426734人,女性383746人;按戶口性質分,農業人口683419人,非農業人口127061人;按人口年齡分,18歲以下的211449人,18-35歲的226858人,35-60歲的270745人,60歲以上的101428人。出生人口18250人,死亡人口1636人。人口出生率為13.89‰,人口死亡率為3.46‰,人口自然增長率10.43‰。

民生工程

2011年,民生工程紮實推進。縣財政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資金4900萬元,較上年淨增1300萬元,8大類、89項民生工程指標全面達標。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46萬人,新增城鎮就業5422人,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達100%。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8萬人。城鎮小集體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1388人。提高了農村離任「兩老」幹部生活補助標準。城鄉困難群眾免費體檢、特殊大病免費治療等醫療救助紮實開展,全年救助4.66萬人次、救助金額1995萬元。城市和農村低保月人均標準分別提高到300元、130元。90歲以上長壽老人生活補貼全面落實。13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全面啟動,完成扶貧移民搬遷1206人。解決了3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開工建設廉租住房600套、公租房1000套,改造棚戶區5.44萬平方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157戶、因災倒房重建36戶。

歷史文化

名優特產

鄱陽湖銀魚

都昌產銀魚歷史悠久,明朝時列為地方貢品,曾榮獲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鄱湖銀魚透明,頭平偏,口大,牙銳,背鰭和脂鰭各1個,曬乾後似雪白銀條,故名「銀魚」。

黑蜆

鄱陽湖特產,淡水蚌類,體積小、介殼園形或心臟形,表面有輪狀紋。肉鮮美,營養價值高,屬低脂肪、高蛋白食品,產品遠銷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福建等省,還出口日本及東南亞。

藜蒿

鄱陽湖寶庫中的天然產物,莖綠圓潤,根白味脆,蛋白質含量48%,富含維生素C、E。無脂肪,並具有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的特殊功效,是人們食譜上的綠色美味佳肴,餘味猶長,都昌從天然採摘轉為人工種植,年產量達1000噸。

紫皮蒜

都昌紫皮蒜是在都昌縣陽儲山脈獨特的小氣候條件下和土壤上形成的地方品種,具有「種皮紫紅、肉質潔白、香味久長、辛味濃郁、聞味強勁」等特性,率香味遠超過其它品種,具有更強的抑菌、殺菌功效。列為全國七大名蒜之首。

黑芝麻

都昌黑芝麻為地方品種,種皮烏黑,種粒小,種子含油率51—54%,蛋白質含量30%,富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營養保健作用極高,具有止咳化痰、防癌的功效,廣泛用作食品加工輔料,酪制後,存香悠久,產品出口日本等國,都昌年產量4000—5000噸。

大白桃

都昌大白桃屬特早熟品系,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是南方柑桔脫市,北方梨、蘋果未登場的理想補季果品。果實外觀美,近球形,表皮乳白色,頂端有紅暈,果形大,單果重152克以上,最大可達400克,品質優,肉質脆嫩,有芳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77%。

蔓荊子

都昌縣境內西北溪湖沙山產蔓荊子,為散風熱,清頭目之良藥,質優名冠全國,以致中醫處方常以「都荊子」作蔓荊子別稱。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遊歷多寶西山,在《本草綱目》中說蔓荊子為上品,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筋骨寒熱,溫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百蟲,久服輕身耐老。多寶和江西中醫學院合作開發「都荊牌」保健藥枕,通過省級鑑定。都昌蔓荊子種植面積近3萬畝。

菊三七

系多年蓿蔸菊科藥用植物,莖葉天青地紅,變化無窮,秋開金色小花。早在《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多部醫藥典籍中有詳實記載,具有止血鎮痛、活血散瘀、解毒消腫等多種藥用功效,對骨質增生、關節炎、脊間盤突出等現代醫學上疑難雜症有獨特功效,為首批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的101種安全可靠、療效確切,具有法定依據中藥材之一,是中國醫藥寶庫中的一棵奇葩。都昌大面積種植菊三七,並利用菊三七開發了系列產品,如菊三七特效藥物牙膏、菊三七藥膏。[4]

美食特產

「廬山牌」火腿

選擇都昌地方傳統豬種「六白豬」的優質瘦肉豬後腿加工而成,產品因而形如竹葉、皮薄骨細、腿心豐滿、精多肥少、皮色黃亮、肉色火紅、芳香濃烈、風味獨特、鮮嫩可口、食而不膩、營養豐富、增進食慾,具有色、香、味、形「四絕」的特點,主要銷往香港、美國、日本與國內市場,年產量5萬隻。

鄱陽湖鹽水豚

以鄱陽湖豚為主原料,採用德宇集團先進工藝、科學加工、產品原汁原味,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能滋五陰、清熱補虛、活血行氣、養胃生津,尤宜產婦滋補、病人康復,健脾安胃。

都昌粉絲

以當地鮮紅薯加工成的原汁澱粉為原料,採用高新科技及現代工藝設備精製而成,具有烹調便捷、久煮不糊、柔軟潤滑,美味可口之特點,且有健脾胃、補肺腎、潤肌膚、通便秘、減肥胖、抗衰老等多種保健功能,是無任何化學和有害毒體污染的綠色食品。

都昌米餃

米餃:俗稱包心粑。又稱餃頭粑。是江西九江都昌縣的特產。作為地道的都昌人應該對它不會陌生。每個節日都昌縣人都會去做餃頭粑,吃法各異。

都昌豆參

都昌加工豆參有幾百年歷史,是地方傳統特產。富含人體所 必需的13種氨基酸,被評為2000年中國九江首屆農副產品精品獎。

都昌酥糖

都昌酥糖作為都昌特產之一,酥糖做法講究,先以大米放在水中浸泡,要掌握浸泡的時間,不宜過長,然後再將大米撈出,放於大鍋中翻炒,直至泛黃,出鍋放涼,再將芝麻放在鍋中翻炒,聞到香味即可出鍋。將炒熟的芝麻、熟大米和白糖按個人口味混合,拿到專門的地方(碾大米的地方)碾碎,製作酥糖的粉就做好了。[5]

風景名勝

魔鬼三角區 老爺廟

老爺廟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龍頭山首,與廬山市隔河相望。舊稱為定江王廟,建廟久遠。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曲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龍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築分布主廟兩側。主廟面積為300多平方米,高9米,面寬14.2米,進深26.8米,系穿斗與架梁式混合結構,共52個立柱。廟內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正殿,中部為游樓,下部為萬年台.廟內門窗梁坊雕刻花紋並塗以丹漆。1983年縣政府又進行了修繕。為省級保護文物,這便是被稱為「魔鬼三角區」的老爺廟水域。

南山風景區

南山寺位於都昌縣城南山山頂部西南側。北距城區1公里,坐東向西,面積170平方米,系穿斗式結構。寺內分3大間,中部為正殿,兩側為僧人用房,寺後東北有山岩。寺前為100平方米場地,該寺始建於唐,初名「清隱寺」,宋擴修後更名「清隱禪院」,幾經興廢,1987年縣政府重新進行修繕。宋代著名文人黃庭堅曾撰寫《清隱禪院記》(本文石刻藏南山碑廊內)。民國15年春,在這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都昌縣第一個黨小組。該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梟陽城址

梟陽城址位於周溪泗山大屋場村以南60米湖洲上。城址西北有王家山、鷂嘴山、獅子山、座山、石虎頭作天然屏障;南有城頭山,山下有橫港河;城北面臨鄱陽湖。地勢開闊平坦,面積約1平方公里。因地理變遷地勢下沉,漲水季節淹沒在湖中。城址文化層堆積有的達1至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並發現有萬歲瓦當、長樂未央瓦當、陶網墜和陶片等。城址南端城頭山上有殘存人工修築的土城垣。城內東側有手工業作坊遺址。城址以北山邊高地有漢墓群,墓室內用對角紋、網線紋磚砌成,並發現「永元七年三月十四日」的記年磚。墓內出土文物有五銖錢、四乳蟠螭銅鏡、銅劍、銅簇、鐵簇等。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尖源森林公園

三尖源森林公園位於都昌縣大港鎮境內武山山脈,最高峰三尖源海拔647米,有」小廬山「之稱。公園內森林鬱鬱蔥蔥,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世外桃源。

三尖源森林公園樹種達200多種,溪流、密林、竹叢等構成了富有野趣幽深的自然空間,形成了「松濤幽谷」、「叢林原野」的景區特色,呈現了一幅以「自然、野趣、寧靜、粗獷」為特色的森林景觀。

鶴舍古村

鶴舍村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鶴舍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左有小溪繞村而過,小橋流水,涓涓不斷;右有公路,交通方便,南來北往,車水馬龍。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水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顯得別具風貌。

江萬里墓

江萬里墓位於土塘鎮港東(白石山西麓,原名石沙灣)。墓址座東北向西南,周圍成椅背形,直徑約8米。墓前有半圓形平坦地坪,視野開闊。墓原用紫磚石砌成,早年被破壞,墓內石廓尚存。該墓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澗橋

馬澗橋在鳴山鄉馬澗村西南200米處,橫跨馬澗港上,縱貫南北大路,為古時通往饒州要道。系元代縣人李善慶所建。該橋為石質單孔拱橋。橋上原建有歇山頂,重檐亭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作寺廟使用,具有古代建築藝術價值,抗日戰爭時被日軍燒毀,戰爭勝利後重修成一層梁式結構亭屋,共5間,全長18米,寬5.3米,高4.3米。為縣內唯一保存的橋亭合造古代建築。建國後民政部門多次撥款維修。該橋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鞍島

馬鞍島與鄱陽湖畔的青山相鄰,不過7公里水程,在青山老碼頭前就可遠觀馬鞍島。鄱陽湖中的島嶼大多以山為名,馬鞍島又名馬鞍山,因形似馬鞍而得名,山最高處海拔123米。鄱陽湖有40多座島嶼,大多位於南湖——松門山以南,北湖僅有鞋山島,馬鞍島等少數島嶼,而馬鞍島是北鄱陽湖最大的島嶼並設有行政村。

馬鞍島位於都昌縣蘇山鄉境內鄱陽湖中,與星子縣火焰山,湖口縣屏峰,廬山區長嶺,青山相鄰,面積4.8平方公里,島上設有行政村—馬鞍村委會,有居民1300多人,以打漁和水產養殖為主。[6]

著名人物

江萬里(1198——1275),名臨,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萬里是其出仕後的用名。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壇領袖,中國十三世紀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弟江萬載、江萬頃被時人和後世雅稱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其一生堪稱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風範之楷模。

陳澔(1260——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他編注的《禮記集說》,明代以後成為欽點全國科舉考試藍本。,都昌黃灝、彭蠡、馮椅、曹彥約、江萬里、陳澔等對儒文化的卓越貢獻,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客觀上存在一個朱熹理學「都昌學派」。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生於萬曆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曆四十一年已未進士,天啟六年授福建龍巖縣令,崇禎元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 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由陝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後家居都昌。崇禎十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鄱陽郡鄡陽縣(今都昌縣)左里鄉陶家沖人。據《都昌縣誌》記載:「晉時都昌名鄡陽,公元304年前屬鄱陽郡,304年劃歸潯陽郡,故史籍稱陶侃為潯陽人,亦有稱為鄱陽人。」

馮椅(生卒年不詳),字儀之,一字奇之,號厚齋,南宋學者、教育家。江西省都昌縣人。

劉士毅(1886.3-1982) 字任夫。江西省都昌縣下排門劉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將領。曾任南京中央軍校籌備主任,國民政府總統府參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