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麥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鄧麥村 | |
---|---|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 |
出生 | 1959年10月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湖北襄陽 |
民族 | 漢 |
母校 |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鄧麥村,男,漢族,1959年生,湖北襄陽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理學碩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辦)主任,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2]、總經理,中國科學院企業黨組副書記、書記,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秘書長[3]。
基本信息
鄧麥村,男,漢族,1959年生,湖北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理學碩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秘書長。
個人經歷
曾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辦)主任,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中國科學院企業黨組副書記、書記,膜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信息
鄧麥村: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與效果
1998年11月24日,中科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大連化物所作為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首批單位正式啟動。按照試點方案,大連化物所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建立與國際接軌、高效運行、充滿活力、有持續健康發展基礎,有不斷進行知識和高技術創新能力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開放式的知識與技術創新體系,形成開放、流動、競爭的機制,為創建世界第一流研究所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達到這一目標,大連化物所將科技目標凝練、體制機制和用人制度等方面作為橫向,將科技創新、高技術產業和後勤服務作為縱向,同時開展了全方位深層次改革,制訂了包括機構調整與重組、人員流動、分配製度、考核評價、福利貨幣化、後勤服務體系社會化和高技術企業改制等7個方面的改革方案。
大連化物所系統分析了改革的基礎條件,認為在三個方面具備了一定條件,一是從科技體制改革以來所進行的不斷改革,為實施創新工程基本上掃掉了外圍;二是經歷多年改革,職工在觀念上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轉變;三是前幾年採取措施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幹,經過幾年的磨練已經成長起來,這為實施創新工程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力資源保障;四是近年來在「淡化」學科邊界的方針下,不斷進行課題組調整,使全所整體的競爭實力增強,有利於進行大幅度的學科調整;五是前幾年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以及創新工程經費為實施改革奠定了良好物質基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大連化物所的改革調整如火如荼地開展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9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大連化物所並欣然題詞,「實施知識創新工程,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對大連化物所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從1998年至今,大連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總體部署,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使大連化物所在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十年來,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經歷了啟動階段(1998年-2000年)、全面推進階段(2001年-2005年)和優化完善階段(2006年-2010年)。
在啟動階段,中科院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凝練和提升科技創新目標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為突破口,以隊伍建設為重點,實施了大面積全方位改革。
在全面推進階段,中科院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化、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文化建設等5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目標。
院層面主要通過建設創新基地、整合研究機構、新建研究單元等組織結構調整,推進全院科技布局調整;研究所層面,以進入試點序列為動力、以創建一流研究所為目標,推動研究所不斷凝練科技創新目標,調整學科布局和重點發展領域。在全院普遍推行崗位聘任制度,實現競爭擇優上崗;實行項目聘用制度,促進流動隊伍建設;實行新型分配製度,有效激勵科技人員;從資源短缺時期過分強調平衡平均的資源配置制度,調整為「整體規劃、保證重點、擇優支持、鼓勵競爭、優化配置、動態調整」;堅持「質重於量、分類導向、公開公正、科學嚴肅」原則,不斷完善研究所評價體系,為促進研究所競爭發展奠定基礎;根據「以人為本、分類激勵」的原則,對科技獎勵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相對分離、國家授權、全院統一管理、院所分級運營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建立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規模產業化和保護產權所有者權益的制度環境,有效地實現了經營性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通過創新文化建設,增強創新跨越的自信心,弘揚唯實求真科學精神,培育協力創新團隊意識,營造和諧寬容人文氛圍。
在優化完善階段,中科院提出以創新跨越、持續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綜合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點,以實現重點領域的突破和跨越發展為目標,大幅度提高中科院科技創新能力,大部分研究所達到「四個一流」的要求(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全院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同類研究機構的前5名。為此,中科院大力推進以戰略規劃為導向的學科布局調整,着力建設「10+1」個科技創新基地;以研究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牽引,建立符合科技創新活動規律的現代科研院所的制度體系;大力加強院與其他創新體系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重要貢獻。
鄧麥村:中科院2012年重大科技成果產出情況
各位新聞界朋友,大家好!一年來,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創新2020」,突出重點抓重大產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幾率。實驗達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該中微子振盪模式的振盪幅度為9.2%,誤差為1.7%。國際評論認為這是我國對物理學的重要貢獻。這個發現使我們對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髮展大門。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2.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相關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八光子糾纏,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製備的世界記錄,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拓撲量子糾錯,這是量子信息領域以中國科研機構為第一單位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首篇長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百公里級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通過地基實驗證明實現基於衛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實用化量子通信技術繼續保持國際領先,開通世界上首個「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基於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統服務十八大。
3.鐵基超導體高壓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高壓對新型鐵基硫族化合物超導體的超導轉變溫度的影響,發現壓力誘發的第二個超導相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8K,是已報道的鐵基硫族化合物超導體家族中最高的。同時,第二超導相在第一超導相徹底消失以後出現,意味着它有着完全不同於後者的微觀機理,為進一步研究開闢了嶄新領域,該工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並被《自然》新聞網站等相關媒體報道。
4.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精子的替代細胞並獲得轉基因動物,實現孤雄生殖,這一新技術可用於獲取基因改造的動物模型。臨床可用功能性細胞獲得取得重要突破,利用尿液細胞獲得病人特異性神經幹細胞。
5.發現調控大腦智力發育的關鍵因子,對研究兒童智障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發現該關鍵因子通過聚合與穩定微管來調控神經元發育,缺乏該因子可以導致大腦皮層和海馬發育遲滯以及個體智力障礙。研究闡述了該因子對大腦發育的調控作用及其機理,對闡明兒童智力障礙綜合症、發展新的診療手段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在《細胞》雜誌發表。
6.研究發現北極冰蓋增長明顯滯後於全球冰期發展,為推斷未來北半球冰期來臨時間提供關鍵證據。根據北極冰蓋響應太陽輻射變化的周期性規律,不考慮人為增加大氣CO2濃度的影響,北半球目前溫暖的間冰期氣候可能至少還會持續約4萬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7.採用我院蒸發冷卻技術的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三峽電站成功投入運行,標誌着我國發電設備的技術和容量等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由我院提供關鍵技術研製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成功投運,發電功率達到70萬千瓦。在超載10%的情況下,該機組的運行溫度穩定在58~60℃,而常規機組的溫度高達90~100℃。
8.成功開發三萬噸稀土異戊橡膠生產裝置,具有自主創新的成套橡膠製備和生產工藝技術,於2012年9月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標誌着我國擁有了高性能大品種合成橡膠的成套生產技術開發能力。目前,裝置運行平穩,能耗、物耗和產品質量等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平流層飛艇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在飛艇系統設計和驗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根據目前國內外報道,該試驗飛艇是國際上體積最大、推進功率最大的受控平流層試驗飛艇,並首次成功實現飛艇飛行方向控制、成形下降控制。
10.地奧心血康膠囊獲准歐盟註冊上市,以治療性藥品身份通過荷蘭藥品評價委員會批准,獲得該國上市許可,成為首個歐盟境外獲得批准的植物藥物,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性藥品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的零突破。
此外,我院還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的相關科技任務取得重要進展。例如,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中,高質量完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的相關重大任務,取得一批高水平應用研究成果;在重大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中,研發了抗抑鬱、抗腫瘤、抗乙肝病毒等創新藥物,取得一批發明專利並進入臨床試驗;完成「蛟龍號」控制系統和聲學系統研發,保障7000米級海試圓滿成功;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成功應用於環境一號C星;培育出玉米新品種組合等。大科學工程建設成效顯著,亞洲第一的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落成,「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正式交付使用,子午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總體上看,2012年中國科學院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水平論文比上年增長13%,授權專利和授權發明專利預計都比上年增長20%,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以上18項、占全國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