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達安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達安輝

又稱「達爺」
圖片來自香港大學
學歷    港大醫學院

籍貫    廣東

榮譽    香港醫學界之父

性質    醫師

達安輝爵士(英語:Sir David Todd,1928年11月17日-2017年8月16日)[1][2],1947年入讀港大醫學院。在醫學院的大家庭裏,人稱「達爺」。

簡介

達安輝教授於1928年生於廣東,二次大戰廣州淪陷時來港,在拔萃男書院就讀及寄宿。1952年畢業於港大,獲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1958年並獲醫學博士學位。達教授畢業後在瑪麗醫院任內科醫生一年,隨即受聘於港大內科學系任全職教席,其後除多次在海外進修及從事研究工作外,達教授以其專業完全獻身為港大內科學系服務。

達安輝教授是著名血液學專家,著作超過百種,由1974至1989年,任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達教授在其專長血液學方面,享有世界權威的聲譽,獲北美、歐洲、亞洲及澳大利亞等地著名醫科學府頒授很多學術榮銜,並邀請擔任客座教授及校外考試委員。在本港,他對醫學教育發展的貢獻,亦贏得崇高聲譽,他極力主張改善本港醫學進修教育的設施。1986年他協助籌設的香港內科醫學院成立,亦自始即擔任院長一職。1978至1980年期間,達安輝教授出任港大副校長,1987年獲委為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為表彰他對本港醫療工作的貢獻,1982年獲頒授英帝國官佐勳章(OBE),1990年獲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並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3]

義父達保羅(Paul Jerome Todd)是美國長老會(Presbyterian missionary)的醫生,義母Margaret Strathie是廣州首位註冊護士。

達保羅夫婦一共收養三名華人兒女,安輝排行第二,姐姐瑤輝、弟弟英輝,三人都受義父母的影響當上醫生。

1937年日本侵華,義父送他離開廣州,到香港拔萃男書院升學。

1974年接替麥花臣(Alexander James Smith McFadzean)教授擔任內科學系系主任,在他率領下,血液學、心臟學、內分泌學、胃腸肝學、神經學、腎臟學等各科都在短時間內迅速起步,本地的師生比例開始大幅增加。

1985年發起成立香港內科醫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Physicians),主動聯絡海外的醫院和同行,以保障香港醫生的醫學資格順利過渡九七回歸,並促使香港成為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之海外考試中心;又於1992年擔任香港醫學專科學院(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創院主席,推動香港醫生在本土接受專科訓練及資格保證。

桃李滿門

達安輝於一九四七年、十九歲之齡入讀港大醫學院,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後出任港大內科學系主任、香港內科醫學院創院院長、首屆醫院管理局大會成員、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創院主席,一九九四年退休後任港大榮休教授。

由他發起成立的香港內科醫學院,保障了香港醫生的醫學資格順利度過九七回歸。去年八月十六日,達安輝辭世,終年八十九歲,約六百名醫生、高官、親友出席了他的追悼會,入室弟子之一的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稱其為「香港醫學界之父」,時任中大校長沈祖堯則視達安輝為「啟蒙老師」。[4]

影片

東方日報A1:玷污辭世教授 迎新營荒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