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跑龙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跑龙套

成语: 跑龙套

拼音: pǎo lóng tào

成语释义

“龙套”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指跟班、随从、兵卒等小角色,因所穿的戏装为龙套衣而得名。“跑龙套”原指在戏曲中扮演配角,后比喻做无关紧要的事,起次要作用,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现在也指电影里面的群众演员。

成语示例

刚开始我跑跑龙套,后来我演上了主角。[1]


成语来历

在戏曲舞台上,许多角色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人物就得一个演员扮演,哪怕就是个一言不发的配角也是如此。唯独戏曲舞台上的龙套演员不仅仅扮演一个角色,而是扮演“大家”,“千军”、“众将官”、“喽啰们”、“小子们”、”校尉们“……。龙套不同于戏曲舞台上演配角的演员,凡是有名有姓或有具体身份的都是以一个演员演一个角色出现的,如:家人、报子老军、更夫等都不在龙套之列。龙套在台上出现不是个体,而是整体,以“堂”为单位(四人为一堂)。虽然,有时头旗(四人中的第一人)要为将帅带马递鞭、应差回话,但出场主要还是以整体一堂出现的。

为什么叫龙套呢?众说纷纭而且似乎都有道理:有人认为,按戏曲的习惯,有些行当的角色是以穿戴服装名称来命名的。如旦角叫“青衣”就是因常穿青褶子而得名的。衙役因常穿青袍得名“青袍”。龙套也是如此龙套穿的虽有红、黄、绿、蓝、白黑各色,但都是绣龙的,所以叫“龙套”。有的老艺人说因为早年间在神话戏里有跳龙形的,如《金山寺·水斗》,这些跳龙形是龙套来演,是专业“龙套”。

也有人认为在帝制时期,什么事情总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由于有些演员在演皇帝侍从时,穿的绣龙的帔。虽说,出场时侍从是第一个,只能说是(指皇帝)前面的套子而已,“龙套”这个词就传下来了并无深奥意义。还有的说,从前并没有这一行,由于有了名角制,这些群众角色名演员不演,就形成有些人专门演群众角色,后来就发展成了专业龙套。这种专业龙套还有了组织,有时,他们不属于戏班,今天在这个班子,明天在那个班子流动性很大。貌似今天的群众演员。

原来,龙套还讲究唱和表演,慢慢地就只在台上走和跑而已。关于这方面的说法还很多。总之,在戏曲舞台上演群众角色的,但又不是单独的演配角的演员就是“龙套”。具体的说,他们不是一个人演一个角色,而是演一个“集体”的角色。

他们扮演的角色很杂,又都是小人物,动作台词不多,但在演出中也很重要。如《十五贯》况钟在公案上提笔点不下去,怕冤枉好人,左右为难时,龙套的喊威声,加强了这场戏的紧张气氛。《斩马谡孔明马谡对话时,孔明为了严肃军纪要斩马谡,而马谡赴刑前泣别的话,使得孔明也很难过,这时龙套喊一声提醒了孔明,孔明猛醒,忍痛地下令斩掉马谡。所以龙套的表演也不容忽视的。

文堂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则以静为主。即便演武将的随从兵丁,也和武行的翻打不一样,他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一直站着不动,所以叫“文”堂。站的时候多,又叫“站文堂”。

跑龙套龙套不仅有站脚助威“静”的表演,还要有“动”(跑)的表演。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各种舞台部位的变换,都得靠龙套“跑”出来。所谓“跑”,除在战场以外,常指快走的意思,因为他们的台词唱腔少,常常是无声的表演,所以变化要快,动作不能迟缓否则会使戏拖沓、松散。龙套表演讲究“站如钉、走如风”,龙套在站堂助威时要如坚石一般,伫立不动;一旦跑起来犹如燕子抄水一般敏捷而轻快,有些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靠龙套“跑”出来的。“跑”和龙套分不开,所以又叫“跑龙套”。这个名称是各剧种普遍采用的。

可以看出龙套在旧戏班里这一行是不被人重视的杂行。但在表演里还是很重要的。由于他们演得杂,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过这个阶段,慢慢地再演配角、主角。

其实不仅仅戏曲如此,有许多行业我们都是从”跑龙套“开始,逐渐熟悉并成为主角。 [2]


参考文献

  1. 每日一词:跑龙套,百家号中国日报网
  2. 经常说的“跑龙套”出处原来在这里,百家号秦声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