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赵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楗[jiàn](1112年 - ?),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一子。母亲是韩修容

  • 生于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正月,赐名为赵楗,并授封感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的官职,封为韩国公。
  •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六月,从检校少傅、安国军节度使,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广平郡王。
  • 经历靖康之变(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时十五岁。靖康之变后,与父亲宋徽宗、皇兄宋钦宗·赵桓等人一起被俘北上,四起北行,押往金国。
  • 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与宋徽宗等人一起被迁徙到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
  • 最后于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与宋徽宗等人一起被迁徙到金国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 赵楗的去世时间,史料没有记载。

基本信息

姓名    赵楗  
别称    广平郡王      
民族    汉族      
官职    保静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 
出生地   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出生时间  1112年10月   
去世时间   不详 
所处时代   北宋末期、金朝  
主要成就   北宋皇子、进封广平郡王   

人物生平

广平郡王

  • 赵楗,生于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
  •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正月十五日,父亲宋徽宗给他赐名为赵楗,并授封他感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的官职,封为韩国公。《宋大诏令集》卷第三十·亲王五·进拜五中,有授封赵楗为韩国公的册文一篇。
  •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六月,皇兄宋钦宗将他从检校少傅、安国军节度使,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广平郡王。

靖康之变

  • 北宋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 天会五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 1127年正月十三日,由于宋朝无法在十日内凑齐金朝索要的金银数目,于是金朝要求宋朝拿人来抵债。之后命令宋朝开封府官员,依照皇室谱牒,详细列出所有皇室成员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封号以及官职等,全部登记造册,即《开封府状》一书。并且命令他们尽快出城投降。
  • 二月初七日,宋徽宗带领后妃、帝姬、皇子、宫女等皇室成员出城,前往由金朝国相完颜宗翰,与二皇子完颜宗望(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二子)驻扎的青城与刘家寺两大营寨。
  • 之后,赵楗与父亲宋徽宗等五十六人,被安排在青城营寨中的斋宫居住。

北上入金

  • 三月二十七日,金朝撤兵,开始北返。被俘的北宋人员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皇室男女等3000余人,宗族男女等4000余人,达官显贵男女等5000余人,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3000余人,还有3000多外国人,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万人,这些人被分为七队,分批押往金朝都城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
  • 赵楗与父亲宋徽宗等一千九百四十余人,跟随由金朝兖国王·完颜宗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六子)押送的第四队人员北上,三月二十九日从完颜宗翰的青城营寨斋宫起程,五月十三日到达燕山(今北京市),居住在延寿寺。《燕人廑》记载,宋徽宗等人都是先被安排在燕山居住,之后再前往上京。
  • 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赵楗与父亲宋徽宗等人到达上京。
  • 二十四日,金朝第二位皇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命令他们在金朝的祖庙行牵羊礼,以此表示投降归顺。
  • 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太宗又命令赵楗与宋徽宗等人迁往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居住。
  • 最后于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十五日,赵楗与宋徽宗等人又被迁徙到金国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居住。

结局推测

  • 赵楗的去世时间,史料没有记载。
  • 但是根据《宋俘记》与《三朝北盟会编》的记载,可以推测出他在世的大致时间段。
  • 《宋俘记》是专门记录所有北上人员的姓名、年龄与结局的史料,如果有人是在这之前去世的,都会记录下来,一直记录到公元1142年为止。《宋俘记》里没有说赵楗在这之前去世,因此可以确定,赵楗至少活到了1142年。
  • 《三朝北盟会编》记录的历史事件时间更长一些,一直记录到公元1161年。在本书第九九卷《靖康皇族陷虏记》中,记载当时还活着的皇子中,就有赵楗的名字,那么很有可能,直到1161年赵楗依然在世,或者活的时间更长。

史料记载

《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 [1] 《宋大诏令集》卷第三十·亲王五·进拜五 [2] 《宋大诏令集》卷第三十四·亲王九·进拜九[3] 《宋会要辑稿》帝系一·皇子·诸王 《皇宋十朝纲要》卷十五·皇子 《南征录汇》 [4] 《开封府状》[5] 《宋俘记》[6] 《三朝北盟会编》卷九九《靖康皇族陷记》 [7]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