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購買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購買力

購買力

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是構成市場和影響市場規模大小的重要因素,而購買力是受宏觀經濟環境制約的,是經濟環境的反映。影響購買力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實際收入、幣值、消費者的儲蓄和信用、消費者的支出模式等。購買力為一經濟學上之術語,顧名思義即是取得收入之後購買貨品和服務的能力。它反映該時期全社會市場容量的大小。 [1]

簡介

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由於購買力是指對商品的購買能力,因此,一切不通過貨幣結算的實物收支和不是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支出,如歸還借款、交納稅金、黨費、工會會費等,均不屬於社會商品購買力範圍。

形成

購買力是通過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會購買力來源於各種經濟成分的職工工資收入、其他職業的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居民從財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補貼、救濟、獎勵等)、銀行和信用單位的農業貸款、預購定金淨增加額、居民其他收入、社會集團購買消費品的貨幣。

中國社會購買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出、社會集團購買力、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出。另一種含義指單位貨幣能買到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即貨幣購買力。它決定於貨幣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或勞務費用的高低。購買力的大小,取決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購買力隨着社會生產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比例關係的變化也對購買力產生直接的影響。

情形

購買力在下列情況下通常是很有效的:

1、購買者非常少。

2、購買者對於立即可買到的競爭性產品都掌握有充足的資訊。

3、產品轉換的成本非常低。

4、公司可以採用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將產品改為自行生產。

5、產品對購買者的成本來說占了相當的比重。

6、賣方是靠成本在作競爭。

7、賣方的獲利不佳。

分析

社會商品購買力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在零售市場上用以購買商品的貨幣支付能力,表明了社會商品的需求量。社會商品購買力主要用四個基本指標來表現。

1、本期已實現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場上購買商品所支付的貨幣額。

2、結餘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未實現的購買力,一般表現為居民手中的現金和儲蓄存款。具體分為期初結餘商品購買力和期末結餘商品購買力兩種。

3、本期形成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貨幣收入中,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那部分貨幣。一般用本期居民收入扣去非商品支出而求得。

4、本期全部商品購買力。表明居民本期最大可能的購買商品的能力。[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