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譜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譜序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詩譜》序

創作年代;東漢

作者;鄭玄

詩譜》是一部《詩經》研究著作。3卷,一作2卷。東漢鄭玄撰《詩譜》序。《詩譜》有圖,已亡佚。原本單行。唐代孔穎達撰《毛詩正義》,將《詩譜》文字分列於書中各部分之首,單行本逐漸失傳。[1]

原文:

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大庭軒轅﹒逮於高辛﹒其時有亡﹒載籍亦蔑雲焉﹒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於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棄﹒靡有孑遺﹒邇及商王﹒不風不雅﹒何者﹒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各於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種百穀﹒黎民阻飢﹒茲時乃粒﹒自傳於此名也﹒陶唐之末﹒中葉公劉﹒亦世修其業﹒以明民共財﹒至於太王王季﹒克堪顧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緒﹒以集大命於厥身﹒遂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時詩﹒風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禮作樂﹒而有頌聲興焉﹒盛之至也﹒本之繇此風雅而來﹒故皆錄之﹒謂之詩之正經﹒後王稍更陵遲﹒懿王始受譖亨齊哀公﹒夷身失禮之後﹒邶不尊賢﹒自是而下﹒厲也幽也﹒政教尢衰﹒周室大壞﹒十月之交﹒民勞板蕩﹒勃爾俱作﹒眾國紛然﹒刺怨相尋﹒五霸之末﹒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紀綱絕矣﹒故孔子錄懿王夷王時詩﹒訖於陳靈公淫亂之事﹒謂之變風變雅﹒以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則受頌聲﹒弘福如彼﹒若違而勿用﹒則被劫殺﹒大禍如此﹒吉凶之所繇﹒憂娛之萌漸﹒昭昭在斯﹒足作後王之鑑﹒於是止矣﹒夷厲以上﹒歲數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歷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譜﹒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力則鮮﹒于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於是與﹒

譯文:

詩的興起,料想不是在伏羲統治的時期。神農、皇帝到帝嚳,這段時期內有沒有詩歌,記載史實的典籍也沒有提及。《虞書》中有這樣一句:「詩表現的是情感與意志,延長其聲、徐徐吟詠詩句時,聲音的高低應與詠唱相配合,以律呂來調和歌聲。」那麼詩要表現情感與意志的傳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嗎?

承接虞而建立的夏朝,文章書籍都亡佚了,沒有一首詩歌存留下來。(在時間關係上與周朝)很鄰近的商王朝,(在周朝存錄的商朝詩歌中)沒有「風」也沒有「雅」(這兩類詩歌)。為什麼呢?(人民藉助詩歌)歌頌朝廷的功德,目的是希望朝廷繼續推行好的政令、舉措;諷刺朝廷的過失,目的是希望匡救朝廷錯誤的決策、行為。(商、周的風、雅)各自針對自己的族親,才能彰顯法度,引起警戒。

周朝自從后稷播種各類糧食,飢餓的百姓那時才以穀物為食糧,而他自己也因此而傳「后稷」之名於後世。堯末之後(至太王之前)的中世,公劉也終生以耕種糧食為業,使人民上下有章,共有財物。到了太王、王季(執政的時期),(他們)都能夠順應天意。文王、武王的德行,(在於)光大太王、王季未完成的功業,承接宏偉的天命於己身,於是成為了天下的君主,使人民有賢明之政,安樂之居。那時的詩,「風」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類。到了成王時期,周公管理得天下太平,制訂了禮儀和音樂,因而產生了祭祀周朝祖先的歌辭和歌頌周朝祖先功德的詩歌,(「風」「雅」「頌」這三種類型的詩歌)興盛到了極點。探究「頌」歌(的起源)是在「風」「雅」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把這三種類型的詩歌都抄錄下來,稱為「詩的正經」。

(周朝)後來的君主(地位)逐漸衰微,開始於懿王聽信讒言而烹殺齊哀公。夷王(因下堂接見諸侯而表現得)有失君王禮儀之後,邶國不尊重賢人。由此往後發展,厲王、幽王時期,政治與教化尤其衰微,周王室嚴重衰敗。《十月之交》《民勞》《》《》,(此類詩歌)大量產生,眾多的諸侯國內紛紛如此,諷刺、怨憤的詩作連續不斷的湧現。齊桓公、晉文公之後,在上沒有霸君,在下諸侯間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善良的人不能得到獎賞,邪惡的人得不到懲罰,綱常、法紀不復存在了!所以孔子抄錄懿王、厲王時期的詩作,以表現陳靈公淫亂的詩歌為終結,稱這些詩為「變風」「變雅」。孔子認為:(國君依照詩義行事),為民事而盡心、憂勞,祭祀上天,就會受到百姓作得頌歌稱頌,福氣弘大得就像文王、武王那樣;如果背棄詩義,不按照詩義行事,就會遭受劫難甚至殺身之禍,災禍嚴重得就像厲王、幽王、陳靈公那樣。吉兆、凶信的原由,危險、安全的徵兆,清楚明確的反映在《詩經》中,足以為後代君主所借鑑,至此孔子編訂《詩經》的目的就達到了。

夷王、厲王以前,(君主在位的)年歲不太清楚,司馬遷的《年表》從「共和」(即周公、召公共同管理朝政)開始,經過了宣王、幽王、平王之後是春秋時代,各個君主在位時間順序和在位年歲都是很清楚明確的,年表順序分明,由此建立了這個《詩譜》。想要知道河流的源頭及清澈、渾濁的地方在哪兒,就應順着河流由上游至下游來觀察它;想要知道教化的得失和教化所及的地方,就應橫向的對社會進行考察。這是《詩經》的綱要。撇起漁網的總繩,所有的網眼就都打開了;打開一卷《詩經》就可以明了其他所有篇目,既節省了大家(參考史書和整理詩的類別和產生時期)的力氣,又可以使大家毫不費力地明白《詩經》中闡述的道理。眾多的君子們,看到《詩譜》應該也很開心吧?

參考資料

  1. 詩譜序.doc ,360文庫 , 2022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