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從英語「installation art」翻譯過來的,它本身是建築學的術語,後被應用於戲劇領域,泛指可被拼貼、布置、移動、拆卸的舞台布景及其零件。本世紀初,這個詞彙又被引入當代美術,描述那些與傳統美術形態完全不同的作品。同時,裝置藝術也被稱為「環境藝術」。它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1]、「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均有一定聯繫。
目錄
由來
“ | 裝置藝術的鼻祖可追溯到19世紀末一個法國郵遞員身上,他用水泥、石頭和貝殼,花了二十幾年業餘時間,獨自一人修建了造型怪異的《理想宮殿》。他創造特定的環境意在宣示自己的生活觀念。 | ” |
— 英國批評家尼古拉《裝置藝術》 |
從1910年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將一個現成的男用小便池簽上大名便送入蓬皮杜藝術中心之後,這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品便使得由現成品演變而來的裝置藝術開始從不可理解、不被關注的邊緣藝術樣式,逐漸進入了當今藝術界的主流領域。而在裝置藝術在國外縱橫拍場,並大步流星地超越傳統的架上藝術從國外走進國門時,我們卻驟然發現,原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部分前衛藝術家早已將這股熱潮引領進來,雖然幾經波折卻始終沒有斷絕[2]。
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裡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1分鐘告訴你什麼是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視頻
裝置藝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個波普藝術風格設計作品欣賞,設計之家,2019-06-16
- ↑ 解讀丨裝置藝術的發展歷程 ,搜狐網,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