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董子
圖片來自名人簡歷

董子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哲學家。然而史書對於他的記述卻很簡單。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他的傳文,不足400字。   董仲舒故里   關於董仲舒的故里,最早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稱:「董仲舒,廣川人也。」  

董子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哲學家。然而史書對於他的記述卻很簡單。司馬遷在《史記》中給他的傳文,不足400字。

  董仲舒故里

  關於董仲舒的故里,最早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稱:「董仲舒,廣川人也。」

  董仲舒存世之際,既有廣川國,又有廣川縣。司馬遷所說的廣川是指廣川國,還是廣川縣呢?

  東漢史學家斑彪在論《史記》時稱,司馬遷說指應為廣川縣,並非廣川王國。即董仲舒為廣川縣人。 明代嘉靖《棗強縣誌》載:漢世,棗強廣川,離合廢置,本為一也。

  據考,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棗強縣東南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西部之一部,中部、東部、北部及今景縣西南角與今故城縣西北角。古漢之廣川為今之棗強。

  董仲舒故里為今棗強縣舊縣村處,依據如下:

  1, 近年來在舊縣村發現「董氏宗祠」石刻門楣及其清代拓片,標記「祥符 丑重修」字樣。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修即表示此前這裡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家廟,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

  2, 明《冀州志》載:舊縣村西有一座「四名寺」,當地俗稱「西大寺」。前身為董子當年講學之所。河間國獻王劉德為其所建。該寺毀於清代末,遺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礫。村民在此挖出陶製燈台,上寫秉燭課徒,誨人不倦。為董仲舒當年講學所用之物。

  3, 董仲舒舉家徒長安。故里董氏日漸徒亡。其故居董氏宗祠毀,後人於原址建董子祠。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並雕董仲舒坐姿勢石像,(高約2米)一尊奉與內,後伺宇毀,石像仍存。1982年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於原址,以保護石像。關於董仲舒石像置於後舊縣村還有一段傳說。稱當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畢後,要運往董故莊村安放,但運至舊縣村「忽重不可舉,遂置之而去。」對此,故人異議。如董仲舒出生於董故莊村怎能將先祖石棄之他村。董故莊村距舊縣二三里,千里迢迢運抵,近在咫尺九運不過去了嗎?無道理嗎?!

  4, 《世說新語》記載:董仲舒有一位兒子名符起,被誤為不孝而趕出家門,投奔於距舊縣村四五里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將王善有老人送終後,繼續生活在此村。明《棗強縣誌》載,卻有王善有此人。但無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壽」,侯此村改名王壽。後來演變為前王壽,後王壽二村。現兩村95%為董姓。古時,前後王壽及周邊的蘇谷,朴莊等同宗董氏,聚於舊縣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壽村至今存藏清代重修族譜,序稱董仲舒為太始祖。

  對於說「董故莊小學所占的三畝地就是董仲舒老家」之說,早有異議。這一帶唐宋時期的村落,盡淤埋於地下。西漢時代董故莊也難以存於地面。西漢舊縣村曾為縣治所,雖帶又復為治所500年未變。至今地面凸出多多,瓦礫遍地。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