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茨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茨藻為沉水草本植物,可以生長在淡水或鹹水中,莖纖細有分枝;因其觀賞價值不高故養殖的人不多,一般都是在剛開缸時大量密植,利用其生長快速的特性吸收多餘的養分,預防暴藻。待成景後再移除。茨藻生於湖泊等靜水水域,在園林水體中常有生長,有助增加水中氧氣,淨化水質。也可放植於熱帶魚魚缸中,作點綴裝飾。[1]

  • PH: 酸-中性 5.8-7
  • KH: 微軟-中硬度水
  • 光量: 中-高光
  • 溫度: 22-28℃
  • 繁殖: 側芽繁殖
  • 生長速度: 快
  • 難易度: 易

形態特徵

植株纖細,易折斷,下部匍匐,上部直立,呈黃綠色或深綠色,基部節上生有不定根;株高4—25厘米。莖圓柱形,光滑無齒,莖粗0.5—1毫米或更粗,節間長1—10厘米,或有更長者;分枝多,呈二叉狀;上部葉呈3葉假輪生,下部葉近對生,於枝端較密集,無柄;葉片線形,漸尖.柔軟或質硬,長1—3厘米,寬0.5—1毫米,上部狹而向背面稍彎至強烈彎曲,邊緣每側有6一I 2枚鋸齒,齒長約為葉片寬的1/5—1/2,先端有一褐色刺細胞;葉鞘上部呈例心形,長約2毫米,葉耳截圓形至圓形,內側無齒,上部及外側具十數枚細齒,齒端均有一褐色刺細胞。

花小,單性,單生於葉腋,罕有2花同生;雄花淺黃綠色,橢圓形.長0.5一1.5毫米,具I瓶狀佛焰苞;花被1,囊狀;雄蕊1枚,花葯1室;花粉粒橢圓形;雌花無佛焰苞和花被,雌蕊1枚;花柱細長,柱頭2枚。瘦果黃褐色,狹長橢圓形,上部漸狹而稍彎曲,長2—3毫米,直徑約0.5毫米。種皮堅硬,易碎;表皮細胞多少呈紡錘形,細胞橫向遠長於軸向,排列整齊呈梯狀,於兩尖端的連接處形成脊狀突起。花果期6—10月。2n=12,24。

產地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成小叢生於池塘、湖泊、水溝和稻田中,可生於數米深的水底,海拔可達2 690米(雲南瀘沽湖)。也分布於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各地。

該種是本屬內形態變異顯著的種之一,其株高、直徑,葉片長短、寬窄,葉齒大小等,因水體環境的不同而變異極為明顯。較為穩定的識別標準首推種子外形及外種皮細胞結構,其次是葉耳的形狀。

生長環境

生內陸淡水、半鹹水、鹹水或淺海海水中。

為害對象:水稻

發生規律:生於稻田或靜水池沼,是水稻田常見雜草,低洼積水稻田,有時發生數量較大,對水稻的生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

細胞分析

得到草茨藻小茨藻澳古茨藻三個種的新的染色體數目,分別為2n=36,24和60。核型特徵及外種皮細胞壁上構造,可望作為茨藻屬植物分類的新證據;各類群的同工酶酶譜亦有這種可能性。日本茨藻、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等四個種的關係密切,並可能通過小茨藻而聯繫,推測小茨藻在茨藻屬類群進化的一定階段具關鍵作用。

景觀用途

茨藻生於湖泊等靜水水域,在園林水體中常有生長,有助增加水中氧氣,淨化水質。也可放植於熱帶魚魚缸中,作點綴裝飾。[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