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苜蓿褐斑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苜蓿褐斑病

苜蓿褐斑病
原圖鏈接

苜蓿褐斑病感病葉片出現褐色圓形小點狀的病斑,邊緣光滑或呈細齒狀,直徑0.5-2毫米,互相多不匯合。後期病斑上出現淺褐色盤狀突起物,直徑約1毫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盤多生於葉上面的病斑中。莖上病斑長形,黑褐色,邊緣整齊。病斑多半先發生於下部葉片和莖上,感病葉片很快變黃,脫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苜蓿褐斑病

病原中文名: 假盤菌屬的苜蓿假盤菌

苜蓿褐斑病1
原圖鏈接

病原拉丁學名: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分布與危害

幾乎遍布世界所有苜蓿種植區。褐斑病是苜蓿最常見和破壞性很大的病害之一。它雖然不致使植株死亡,但對其生活力有很大影響。條件適宜時,葉片發病率高達60%0-70%以上,甚至使莖下部葉片落光,僅剩上部新長出的尚未感病或感病很輕的幼小葉片。布素(Busu 1976)提出,可以用落葉率乘以0.5來估算減產。摩根(Morgan 1977)報道,此病在澳大利亞有時使苜蓿乾物質產量下降40%以上,粗蛋白質含量下降16%,消化率下降14%,種子產量減少1/2,而且種子品質低劣。苜蓿感染褐斑病後,香豆醇類毒物含量劇增,雌性家畜食入後,對其排卵、懷孕等生殖生理有很大影響,繁殖力顯著下降(摩根Morgan,1980)。我國的江蘇、山東、湖北、雲南、貴州、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省區均有發生。在內蒙古的錫林浩特和扎蘭屯以及青海的西寧等氣候較冷涼地區,褐斑病發生嚴重。

病原特徵

由子囊菌亞門、假盤菌屬的苜蓿假盤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引起,異名:三葉草假盤菌(P.trifolii(Biv.ex Fr.)、Fuckel f.sp.medicaginis-sativae Schmiedeknecht)。病菌的子座和子囊葉盤生於葉片上面的病斑中央部位,一般單生,也有少數幾個聚生,初埋生於表皮下,成熟時子實層突破表皮,子囊暴露。子囊棒狀,無色,55-78微米×8-10微米。子囊間夾生比子囊細而略長的側絲,通常無隔,頂端常略膨大。子囊內有8個子囊孢子,排成1-2列。子囊孢子單胞,無色,卵形至橢圓形狀,有時內含2個油滴狀物,大小8-12微米×4-6微米。在自然狀態下未見此菌的分生孢子階段,培養時有時產生像分生孢子的結構,但它不能侵染寄主。此菌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較慢。在燕麥粉瓊脂培養基上可產生子實體,在20℃和黑暗條件下需培養21天。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葉上的子囊盤中越冬,春曖之後隨着苜蓿返青生長,田間越冬的病菌如遇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子囊孢子便從子囊中彈射出來,隨風傳到新葉上,發芽侵入苜蓿植株,引起發病。據國外研究,溫度在14℃,相對濕度≥98%,最有利於菌孢子的萌發和侵入。在10-20℃的濕室內,經6-10小時,大部分孢子可完成侵染,在30℃下則不發生侵染,相對濕度≤93%,孢子也不發芽。在適宜濕度和15-25℃溫度條件下,經6-7天,感病葉片上便會出現病斑,在2.5℃下則需25天(西門紐克(Semeniuk),1984)。據觀察,當日均溫在14-30℃,旬均溫在10.2-15.2℃,相對濕度為58-75%,此病可在短期內爆發成災。在乾旱和無灌溉條件的地區,發病較輕。試驗證明,從葉片被接種,到病斑出現,需要5-13天,到子囊孢子形成需14天或更長,子囊孢子的發育和成熟,需要16-17℃和相對濕度為79-97%。苜蓿生長季節,病害可多次發生再侵染,因此,病情常隨苜蓿生長時間的延長而加重。在一個生長季節內,病情發展的快慢和病害高峰期出現的早晚,主要影響因素是濕度條件,因為一般苜蓿種植地區,在苜蓿返青後的氣溫都能滿足孢子發芽與侵入的要求。

病原

苜蓿假盤菌的致病性發生規律 病菌在田間未腐爛的葉片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當溫濕度合適時,子囊盤放出子囊孢子侵染植株的下部葉片。[1]

防治

該病害可採用如下方法進行防治:

1.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 苜蓿不同品種對褐斑病的反應有顯著差異。『據報道,潤布勒苜蓿、三得利、得寶費納爾、競爭者、 CW300、CW 400、CW 13 51、4RR753、WL323、WL 324、農寶、德雄2號、公農1號、蘇普斯坦、美國2號、獵人河、普列洛夫卡、 WPS3P1苜蓿、TW69苜蓿、英國苜蓿、斑納苜蓿、普勞勒苜蓿、巴瑞爾、阿畢卡、威斯康星、興平、武功、肇東、澳洲苜蓿、沂陽苜蓿、渭南苜蓿、大有山苜蓿、北高加索苜蓿、荷蘭向陽二號苜蓿、霉西斯、 呼盟苜蓿、雜花苜蓿、直立黃花苜蓿、西0650苜蓿、西656苜蓿、富平苜蓿、西0652苜蓿、蔚縣苜蓿、奇台苜蓿、伊魯瑰斯苜蓿等品種抗病性較強;美國78-15、韋林利亞苜蓿、瓦哈加思那、A8600213 苜蓿、道遜苜蓿和我國的和田苜蓿、咸陽苜蓿、佳木斯苜蓿、寶雞苜蓿、天津苜蓿、中山一號、青海苜蓿、永濟苜蓿、晉南苜蓿和公農二 號苜蓿等品種易感病。

2.加強管理措施

①做好種子的去雜清潔工作。

②合理利用。當該病在田間流行加快時,應儘早刈割。重病田在發病盛期之前刈割,可阻止病情高峰期的出現,減少病原傳播,起到減輕下一茬苜蓿發病和減少落葉損失的作用。據報道,在北疆,刈割後的第二、第三茬苜蓿上再生的新葉初期無病斑,17~22d後田間才開始零星發病。

③苜蓿越冬前或返青後清除田間病殘組織、枯枝落葉及雜草,以減少初侵染源。

④苜蓿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如苜蓿與無芒雀麥混播,可顯著地降低該病的發生率。

⑤合理排灌,及時排澇,防止田間積水或過濕,並改善草層通風透光條件,勿使草層中空氣相對濕度過高。尤其是發病較重的地區,苜蓿種植密度要適度,生長中後期應防止大水漫灌浸泡以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的發生和發展。

⑥重病苜蓿不宜收種。

3.藥劑防治 試驗地或種子田可選用以下藥劑保護: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500~2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以上藥劑在發病初期應7~10d噴施1次。同時,要注意種子的去雜清潔工作,或用福美雙等拌種。另有報道,利用克菌丹噴霧防治,效果也較好。[2]

相關視頻

褐斑病危害落葉嚴重怎麼辦?兩招就能防治!


褐斑病的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