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苜蓿褐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苜蓿褐斑病

苜蓿褐斑病
原图链接

苜蓿褐斑病感病叶片出现褐色圆形小点状的病斑,边缘光滑或呈细齿状,直径0.5-2毫米,互相多不汇合。后期病斑上出现浅褐色盘状突起物,直径约1毫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多生于叶上面的病斑中。茎上病斑长形,黑褐色,边缘整齐。病斑多半先发生于下部叶片和茎上,感病叶片很快变黄,脱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苜蓿褐斑病

病原中文名: 假盘菌属的苜蓿假盘菌

苜蓿褐斑病1
原图链接

病原拉丁学名: Pseudopeziza medicaginis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

分布与危害

几乎遍布世界所有苜蓿种植区。褐斑病是苜蓿最常见和破坏性很大的病害之一。它虽然不致使植株死亡,但对其生活力有很大影响。条件适宜时,叶片发病率高达60%0-70%以上,甚至使茎下部叶片落光,仅剩上部新长出的尚未感病或感病很轻的幼小叶片。布素(Busu 1976)提出,可以用落叶率乘以0.5来估算减产。摩根(Morgan 1977)报道,此病在澳大利亚有时使苜蓿干物质产量下降40%以上,粗蛋白质含量下降16%,消化率下降14%,种子产量减少1/2,而且种子品质低劣。苜蓿感染褐斑病后,香豆醇类毒物含量剧增,雌性家畜食入后,对其排卵、怀孕等生殖生理有很大影响,繁殖力显著下降(摩根Morgan,1980)。我国的江苏、山东、湖北、云南、贵州、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均有发生。在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和扎兰屯以及青海的西宁等气候较冷凉地区,褐斑病发生严重。

病原特征

由子囊菌亚门、假盘菌属的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引起,异名:三叶草假盘菌(P.trifolii(Biv.ex Fr.)、Fuckel f.sp.medicaginis-sativae Schmiedeknecht)。病菌的子座和子囊叶盘生于叶片上面的病斑中央部位,一般单生,也有少数几个聚生,初埋生于表皮下,成熟时子实层突破表皮,子囊暴露。子囊棒状,无色,55-78微米×8-10微米。子囊间夹生比子囊细而略长的侧丝,通常无隔,顶端常略膨大。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排成1-2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形至椭圆形状,有时内含2个油滴状物,大小8-12微米×4-6微米。在自然状态下未见此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培养时有时产生像分生孢子的结构,但它不能侵染寄主。此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在燕麦粉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子实体,在20℃和黑暗条件下需培养21天。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叶上的子囊盘中越冬,春暧之后随着苜蓿返青生长,田间越冬的病菌如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子囊孢子便从子囊中弹射出来,随风传到新叶上,发芽侵入苜蓿植株,引起发病。据国外研究,温度在14℃,相对湿度≥98%,最有利于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在10-20℃的湿室内,经6-10小时,大部分孢子可完成侵染,在30℃下则不发生侵染,相对湿度≤93%,孢子也不发芽。在适宜湿度和15-25℃温度条件下,经6-7天,感病叶片上便会出现病斑,在2.5℃下则需25天(西门纽克(Semeniuk),1984)。据观察,当日均温在14-30℃,旬均温在10.2-15.2℃,相对湿度为58-75%,此病可在短期内爆发成灾。在干旱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发病较轻。试验证明,从叶片被接种,到病斑出现,需要5-13天,到子囊孢子形成需14天或更长,子囊孢子的发育和成熟,需要16-17℃和相对湿度为79-97%。苜蓿生长季节,病害可多次发生再侵染,因此,病情常随苜蓿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病情发展的快慢和病害高峰期出现的早晚,主要影响因素是湿度条件,因为一般苜蓿种植地区,在苜蓿返青后的气温都能满足孢子发芽与侵入的要求。

病原

苜蓿假盘菌的致病性发生规律 病菌在田间未腐烂的叶片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当温湿度合适时,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侵染植株的下部叶片。[1]

防治

该病害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1.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 苜蓿不同品种对褐斑病的反应有显著差异。‘据报道,润布勒苜蓿、三得利、得宝费纳尔、竞争者、 CW300、CW 400、CW 13 51、4RR753、WL323、WL 324、农宝、德雄2号、公农1号、苏普斯坦、美国2号、猎人河、普列洛夫卡、 WPS3P1苜蓿、TW69苜蓿、英国苜蓿、斑纳苜蓿、普劳勒苜蓿、巴瑞尔、阿毕卡、威斯康星、兴平、武功、肇东、澳洲苜蓿、沂阳苜蓿、渭南苜蓿、大有山苜蓿、北高加索苜蓿、荷兰向阳二号苜蓿、霉西斯、 呼盟苜蓿、杂花苜蓿、直立黄花苜蓿、西0650苜蓿、西656苜蓿、富平苜蓿、西0652苜蓿、蔚县苜蓿、奇台苜蓿、伊鲁瑰斯苜蓿等品种抗病性较强;美国78-15、韦林利亚苜蓿、瓦哈加思那、A8600213 苜蓿、道逊苜蓿和我国的和田苜蓿、咸阳苜蓿、佳木斯苜蓿、宝鸡苜蓿、天津苜蓿、中山一号、青海苜蓿、永济苜蓿、晋南苜蓿和公农二 号苜蓿等品种易感病。

2.加强管理措施

①做好种子的去杂清洁工作。

②合理利用。当该病在田间流行加快时,应尽早刈割。重病田在发病盛期之前刈割,可阻止病情高峰期的出现,减少病原传播,起到减轻下一茬苜蓿发病和减少落叶损失的作用。据报道,在北疆,刈割后的第二、第三茬苜蓿上再生的新叶初期无病斑,17~22d后田间才开始零星发病。

③苜蓿越冬前或返青后清除田间病残组织、枯枝落叶及杂草,以减少初侵染源。

④苜蓿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如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地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⑤合理排灌,及时排涝,防止田间积水或过湿,并改善草层通风透光条件,勿使草层中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尤其是发病较重的地区,苜蓿种植密度要适度,生长中后期应防止大水漫灌浸泡以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⑥重病苜蓿不宜收种。

3.药剂防治 试验地或种子田可选用以下药剂保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在发病初期应7~10d喷施1次。同时,要注意种子的去杂清洁工作,或用福美双等拌种。另有报道,利用克菌丹喷雾防治,效果也较好。[2]

相关视频

褐斑病危害落叶严重怎么办?两招就能防治!


褐斑病的防治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