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芝罘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芝罘岛,又称芝罘山,古称转附、之罘,当地俗称北山。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北部芝罘区北部的海面,以连岛沙坝与大陆相连,岛上为丘陵低山地形,主峰老爷山海拔298米,东西长约9公里,宽约0.50-1.8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阳坡苍翠欲滴,风景如画,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是良好的旅游资源;人文历史深厚,岛上主祀的阳主(古齐地的八神之一,又称梁王)是春秋战国时齐国及秦以后历代奉祀的神。也是传说中秦始皇三次登临的地方,也是烟台市古地名“芝罘”的起源地。芝罘岛是烟台市重要的渔业基地、航运基地、造船工业基地,烟台港、烟台市打捞局位于岛东南芝罘湾内,中集来福士在此设有生产基地。

中文名 芝罘岛

别 称 北岛、北山

地理位置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北端

面 积 11.50平方公里

长 宽 长9公里,宽约0.50-1.80公里 岸线长 22.50公里

最高海拔 老爷山海拔294.10米

所在水域 中国黄海北端

类 型 陆连岛

位置境域

[1] 芝罘岛,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境陆地北端,东南距市区9公里,构成芝罘湾北及西岸。岛呈长梭形,东南西北走向,长9公里,宽约0.50-1.80公里,面积11.50平方公里。芝罘岛连岛坝由4条砂砾坝组成。南北长3公里以上,南接大沽夹河河口东岸,基部宽5公里,北连芝罘岛,最窄处520米。西侧砾石坝最高6.4米。岛岸线曲折长达22.50公里。

名称由来

芝罘,春秋时期当称为"转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齐鲁春秋地图"中,芝罘岛标注有"转附"字样,此山原名可能称转附。《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孟子·正义》也谓之罘即转附。"转附"的含义,有人考证为此岛需要通过落潮时浮出海面的连岛沙坝才能到达,古“附”“浮”相通。秦时谓"之罘",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次年,第二次东巡,令大臣在芝罘岛刻石,颂扬自己的政绩。碑文写道:“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时,始有"芝罘"之称,之罘与芝罘通用,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十五日出版的《芝罘日报》(第885号)上,报头就是使用“芝罘”二字,这说明,早在1910年的时候,已经正式使用“芝罘”名称了。而在烟台民间,与市区南部的南山相对,烟台市民间俗称“北山”或“北岛”。

构造

主要地质构造为单斜构造,后被断裂切割成不甚封闭的抬升断块,芝罘岛属于芝罘岛-崆峒岛北侧断裂。断块内的断裂规模小,多为次一级的派生断裂构造,地壳比较稳定,断块边缘地质构造活动较强烈。褶皱。境内处栖霞复背斜的北翼,芝罘岛、崆峒岛地层产状,倾向南东、南及南西,倾角40°-60°,为一单斜层。断裂。连岛坝断裂,位于芝罘岛沙坝北端、大疃村西南,系由物探测出的隐伏断裂,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倾角陡直,断裂带长550米以上,东西两端伸入海中。断裂南侧为粉子山群地层,切割第四系厚度60-70米,切割变质岩深度100米。婆婆口断裂,位于芝罘岛东部婆婆口沟口西侧,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60°,倾角65°,破碎带宽14米。断裂切过全岛,南北长1公里以上,两端伸入海中。断裂两侧地层错动,西侧含铁石英岩层相对北移,片理倾向南西15°,倾角37°;东侧相对南移,片理倾向正南,倾角34°。断裂北端露头,南端隐伏于覆盖物之下,属张扭性断裂。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中更新世时,地壳开始下降,初期接受陆相堆积,岩性为含砾亚粘土和亚粘土,随着海浸,沉积了砂、淤泥,进入宁静海盆期。当时北部海岸线位于南大街一线,经西炮台山,沿大沽夹河至芝水一带。全新世时,地壳受北西西向断裂控制,开始上升,海退,沉积了粉砂、粗砂,构成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的沉积旋回,海岸线北移,使原来的海积平原变成海积阶地。因海岸带上升,古为海中岛屿的芝罘岛也与陆地连接成“陆连岛”,地壳至今仍以每年3.50毫米速度缓慢上升。从威海经崆峒岛—芝罘岛北侧大断裂,属活动强烈的大断裂,是胶东地震活动区。

视频

烟台芝罘岛美丽景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