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宁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锁定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胡宁(1916.2.11-1997.12.26),江苏宿迁人,理论物理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胡宁早年致力于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20世纪40-50年代,对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S矩阵理论、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理论、高能多粒子产生理论和强相互作用理论等作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他人共同领导建立和发展了强子内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工作,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研究,获一系列成果。对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大量新强子和新现象作了分析并对强子结构和强相互作用动力机理作了探讨。 [1]

中文名 胡宁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宿迁 出生日期 1916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 1997年12月26日 职 业 理论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加州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 中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 《电动力学》、《场的量子理论》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 主要论著 ▪ 人才培养 3 社会任职 4 人物评价 5 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1916年(民国五年)2月11日,胡宁出生在江苏宿迁,胡宁自幼读书刻苦认真,自宿迁中学首届“智”级毕业后,考入苏州中学读高中。 [2]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高中毕业后胡宁考取浙江大学物理系。 [2]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随学校南迁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2-3]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毕业后留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并在周培源指导下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2-3] 1941年(民国三十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深造,先后师从冯·卡门和爱泼斯坦,研究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论。 [3]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胡宁就以论文“在势阱中电子的禁闭”获博士学位。 [2] 1943-1945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泡利的指导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 [3] 1947-194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从事S矩阵的理论研究。 [3] 1948-194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原子核研究所。 [3] 1949-195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原于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量子电动力学和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3] 1950年,胡宁回到大陆。 [2] [4] 195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3] 1952年,起陆续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2] 1956年至1959年间,胡宁还曾赴苏联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工作,担任该所学术委员和理论研究组组长。 [3] 1957年,钱伟长、孟昭英先后被划为“右派”,胡宁亦遭“拔资产阶级白旗”大会批判。有人贴胡宁的大字报,说他快要上课时才突然想起来,让别人赶快找几句毛主席语录,好在课上“挂帅”。 [4] 1965-1966年,以朱洪元、胡宁、何祚庥、戴元本为带头人的39位学者提出的强子结构的层子模型,首次引入相对论协变的强子结构波函数和相互作用矩阵元,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学者对强子结构模型理论的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明显优于差不多同一时候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非相对论夸克模型。 [3] 1980年,任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3] 1983年,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2-3] 1997年12月26日,北京逝世。 [2]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普林斯顿期间,胡宁运用介子场论方法对核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成果都属于泡利学派的在当时有影响的工作。在此期间的另一个重要论题是关于引力辐射阻尼的研究。胡宁采用广义相对论里通常的坐标条件,首次给出了双星系统辐射阻尼能量损耗的公式,计算出双星系统的阻尼结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他的这一工作是对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从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胡宁对核物理和介子理论里S矩阵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了能量—动量复平面上S矩阵的解析性质及其物理解释,以及如何可能消除S矩阵元发散性。当时的这些工作为1950年代中期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理论里的色散关系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 1948年胡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作之际,正是相对论性量子场论和重正化理论取得重大进展、现代量子电动力学建立的关键时期。胡宁立即投入到有关的研究中去。他证明了,把电磁场四个分量形式上平等处理的相对论协变理论的结果,同以前取消了纵场分量而留下两项物理上的横场分量的复杂得多的做法,所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同。 [3] 回国以后,胡宁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领域继续开展成果丰富的研究工作。胡宁于6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把强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基本粒子的内部对称性研究。 [3]



主要论著 1 胡宁,于敏.β衰变理论.中国物理学报,1951,8:260~284 2 胡宁.由高能核子碰撞而产生的介子簇射.物理学报,1954,10:303~320;Hu N. On multiple production of mesons by high enevgy nucleon collision, Scientia Sinica, 1954,3:387~404 3 胡宁.可能存在的ππ散射的共振,科学记录,1959,3:43~447 4 Hu N.Up-down asymmetries of 1amda and sigma particles,Scientia Sinica,1961,10:837~844 5 胡宁.利用色散关系计算单介子的格林函数,物理学报,1962,18:509~513 6 胡宁.电动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7 胡宁.场的量子理论,科学出版社,北京,1964 8 胡宁,杨国桢.S波π-π散射,物理学报,1964,20:233~240 9 胡宁,陈启洲.奇异粒子衰变的上下不对称问题,物理学报,1964,20:374~377 10 胡宁,关洪.一个满足SU(6)对称性的基本粒子模型,科学通报,1966,17:11~14 11 胡宁.层子模型和深度非弹性散射,物理学报,1975,24:458~460 12 胡宁.层子模型里介子的波函数和能级,物理学报,1976,25:494~505 13 胡宁.层子模型里介子的分类,物理学报,1976,25:65~68 14 胡宁.引力场能量密度的恒正性问题,中国科学,1977(3):210~217 15 胡宁.层子模型里重子的分类,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8,2:461~467



人才培养 胡宁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撰写的《电动力学》和《场的量子理论》两部著作, 是国内最早的教材之一。他还培养了二十多位研究生,其中包括多位为对我国国防和科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院士和学者。 [3] 学生有中科院物理所杨国祯院士,华中师大刘连寿教授和中科院高能所马中骐研究员 [3] 于敏 [5] 、杨国桢院士。马中骐是胡宁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位博士生。 [4]


社会任职 胡宁曾任中国引力理论及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首届和二届副理事长,及首任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3]


人物评价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赵光达:胡宁先生生平和学术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在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核力的介子理论和色散关系理论等方面在国际上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工作,是中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胡先生带领的研究集体在强相互作用理论、强子内部结构的模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学科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胡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留下了他所开创和热爱的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事业,留下了他的高尚人品和治学精神,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深切缅怀胡宁先生,要以老一辈物理学家为榜样,努力奋斗,为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宋行长教授:胡先生在科研上高瞻远瞩,60年代初,他把研究工作从熟悉的领域转到对称性理论方面,为后来提出层子模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每一个参与的人影响都很大。郑汉青教授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回顾了胡先生对晚辈学人的关心和爱护。 [3]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院士:胡先生为中国粒子物理学界培养了大量人才。 [3]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胡先生对理论物理的热情与信心时刻激励我们联合学界同仁开展前沿讨论和交流、促进理论物理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 [3]


后世纪念 2007年12月8日,为纪念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先生,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胡宁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暨铜像落成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出席仪式,并与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院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祯院士、胡宁先生夫人关娴女士一起为铜像揭幕。全国各地专程赶来的中国理论物理和高能物理等领域的代表,胡宁先生的同事、学生,以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师生等近百人参加了仪式。 [3] 参考资料 1.

胡宁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6-10-02] 2.

宿迁知名校友胡宁 .宿迁晚报[引用日期2016-10-02] 3.

胡宁先生铜像落成仪式在北大举行 .北京大学[引用日期2016-09-14] 4.

1983 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毕业 .南方教育时报[引用日期2016-10-24] 5.

核弹建功勋 物理著华章:记最高科技奖得主于敏 .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