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可(戏剧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可
出生 (1921-02-28)1921年2月28日
山东青州
逝世 2019年12月4日(2019-12-04)(98歲)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职业 剧作家
知名作品 《清明节》、《戎冠秀》、《英雄的阵地》 等

胡可,男,满族,1921年2月28日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剧作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创作了多幕儿童剧《清明节》、多幕话剧《戎冠秀》、独幕话剧《枪》及《喜相逢》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创作了《战斗里成长》(1949)、《英雄的阵地》(1951)、《战线南移》(1953)、《槐树庄》(1959)等反映部队和农村生活的剧本,成为部队中有影响的剧作家。[1]

2019年12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胡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3]

  • 1937年秋参加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八路军。
  • 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4]
  •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 历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4]
  •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4]
  • 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 曾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人物生平

  • 少年时代肄业于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和第一中学。在中学时代,胡可就是一个戏剧爱好者。
  • 16岁参加革命后,同部队指战员和农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于1937年秋参加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八路军。
  • 1983年9月,胡可被任命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他任院长期间,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对部队文艺、文化工作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 军艺得到保留。文学系开课不久,在全军精简整编的大环境下,全军117所院校减至97所,军艺在撤销之列。1986年2月,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了落实编制的全军院校会议,胡可代表学院在会上作了带有申辩色彩的发言,讲了军艺应该保留的五点理由。接着,有五所军校的领导发了言,表示应该保留军艺。
  • 1983年10月,解放军艺术学院筹备文学系,经胡可等领导的两次造访,原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老作家徐怀中担任系主任。文学系在徐怀中的主持下办得有声有色。
  • 1986年6月离职。
  • 201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5]
  • 2018年,胡可先生97岁高龄,推出文集《老兵记忆》,以一名老兵的责任感关注中国戏剧、回忆文艺界战友,记录中国戏剧的前行。
  • 2019年12月4日,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剧作家胡可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
  • 2019年12月5日,中国作家网刊文《戏剧界怀念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剧作家胡可——“他的书没有走,戏没有走”》悼念胡可。[3]


人物观点

2019年5月,胡可先生98岁高龄,在接受采访时,他清晰地回忆了第一次参加全国文代会的情景和自1982年起参与的全国优秀剧本评奖工作,并表示,“文艺发展一方面是创作,一方面是评论,以评论促进创作,评论和创作是不能分开的。而文艺批评则是讨论交流,真理越辩越明,不是一家说了算”。对于当代戏剧创作评论,胡可先生也表达了看法,他表示,以剧本为依据来判断作品优劣,和仅凭看戏来评判一部剧作是有区别的,“有些剧本写得好,但演员、导演、舞美不足,剧本会受到连累;有些剧本写得不太好,但演员、导演、舞美很用心,剧本就沾了光”。

胡可先生说,看戏是作出判断的重要一环,但看剧作本身是必不可少的。他表示,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文学、表演、导演、舞美等多个层次,但剧本是文学作品,剧作家尤其是话剧作家更是文学工作者,一方面剧作家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应将培养青年剧作家纳入作家培养的范畴,着力加强对剧作家文学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剧作的文学性上作出努力。[2]

人物作品

  • 《战斗里成长》是根据胡可自己与胡朋、焚、胡海珠轾影集体创作的多幕剧《生铁炼成钢》改写的。胡可在原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再创造。这部剧揭示了新旧两个时代的生活,表现了赵老忠、赵钢、赵石头一家三代人的命运。剧中着力刻画的赵石头是一个农民出身的战士,朴实、勇敢、倔强。他从自发反抗地主的压迫,到经过斗争的磨炼和党的教育,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在戏剧冲突中,被表现得很有特色。赵石头的形象真实、饱满、生动,比以前的同类戏剧作品有所突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首演,后被译成多种外文,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等国都上演过。
  • 《英雄的阵地》表现解放战争时期某部钢铁营抗击敌人两个团的进攻,指战员们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故事。多幕话剧《战线南移》以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部的一次反击战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志愿军的战斗生活,揭示了两种军事思想的斗争。剧中苗逢春等几个人物的形象都较鲜明,是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话剧《槐树庄》剧照
原图链接 来自中国作家网
  • 《槐树庄》发表于1959年,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首演。剧本反映了华北农村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的生活历程,表现出农村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尤其是郭大娘的形象,血肉饱满,栩栩如生,是中国农村妇女新的典型形象,在话剧创作中尚不多见。

胡可出版有《胡可剧作选》和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胡可戏剧杂文》等,以及散文集《敌后纪事》(与胡朋合作)、《走过硝烟》《烽烟 戏剧 人生——胡可自述》《老兵记忆》等。

胡可和其他几位院领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红军时期文艺史料选编》两册、《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史料选编》四册。 [2]


人物追忆

作品欣赏

《战斗里成长》,这部经典的军阀战争片场面真实,你看过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