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西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納西族

納西族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

起源和歷史

納西族系古羌人後裔,自西北河湟地區南遷,與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時期納西族先民在在今陝西甘肅一帶建立犬戎國,立都於靜寧縣(今威戎鎮),據文獻記載納西先民為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犬戎國就是炎黃部落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已遷徙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以遊牧、畜牧為主。

東漢時期納西先民在四川境內建立——白狼國,唐代,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後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越析詔。史稱越析詔「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忌」。越析詔為時不長被南詔所滅,納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宗教信仰

納西族一般信仰東巴教、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但是納西族普遍信奉的還是本民族特有的一種原始多神教——東巴教。    東巴教奉「丁巴什羅」為始祖。因納西語稱他的巫師為「東巴」,故稱東巴教。「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東巴教是唐初納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傳說東巴教本是喇嘛教的一支,丁巴什羅原住在拉薩附近,在同喇嘛一起學經時,因與紅教大喇嘛鬥法失敗,遂創立東巴教。納西族普遍認為中甸東南部的白地是東巴教的聖地。    東巴教沒有自己系統的教義,沒有統一的組織,也沒有自己的寺廟。東巴教是從原始的萬物有靈論發展而來,信仰多神,自然之神靈和祖先神靈,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卦等活動為其主要表現形式。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法事亦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動,主要分祭祀、喪葬、禳災、卜卦、賜名五大類,其中祭天最為隆重。   《東巴經》是東巴教的經書,以東巴文書寫而成。《東巴經》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歷史人物,醫藥、畜牧,家庭形態,飲食生活,民族關係、風土人情等內容,是了解認識納西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東巴多才多藝,集寫、畫、唱、舞於一身,因此也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繼承者。

納西族地區又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交匯的地方,紅教喇嘛寺從藏區往南傳到麗江為止,禪宗寺廟由內地往北傳也到麗江為止,所以納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還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1]

服飾特點

「披星戴月」的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各地的服飾也有着差異: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婦女上穿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長褲,腰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縫製的圍腰,上打百褶,下鑲天藍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暖身護體,以防風雨及勞作時對肩背的損傷。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標誌。它一般用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縫着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象徵納西族婦女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2]

建築特點

納西民居外貌特徵:外牆砌不到頂,後牆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牆用「麻雀台」壓頂與山尖隔斷,出檐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一塊很長的懸魚板。牆體從下到上往裡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

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木構架分類、特點及使用功能。

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勢的高低而組合。

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納西族民居構造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民俗有一定的關係。其建築具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傳統節日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3]

飲食文化

納西族以東巴文化著稱於世,而納西飲食文化這株奇葩則如幽蘭在山谷,自有其特殊的異香。麗江又居滇、川、藏交通要道,商賈雲集,文化交匯。川味、滇味、藏味駢集,漢菜、白菜、納菜交融,為薈萃納西飲食文化譜提供了活躍的文化氛圍。

納西族是一個擅長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特色的一個民族,如納西烹飪技巧,既是漢族人,也是藏族人,也保留了國家的特點。黃油茶就是納西族帶有自己民族特色,以及當地的民族文化的一個特色。納西人勤勞節儉,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4]

相關視頻

納西族舞蹈《聽我唱情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