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毛港文化园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毛港文化园区位于高雄港二港口入口处,由原来就有的高字塔结合周边环境资源整建而成,总面积有3.42公顷。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和红毛港文化协会携手合作,在园区内规划了“高字塔旋转餐厅”、“展示馆”、“户外展示区”、“天空步道”、“码头与候船室”、“观海平台”六大区域,由高雄市政府捷运局兴建完成。园区展示以聚落意象及创意策展方式,表达红毛港人世居在此、代代相传所累积下来的“潟湖”、“虾苗养殖”、“捕乌鱼与卡越仔”、“角头庙”、“帆筏风华”五大文化特色。红毛港聚落虽然因为迁村而走入历史,但红毛港人的生活和精神确是园区里永恒的记忆与传承。[1]

名称来源

台湾各地古时因西洋人毛发泛红或棕褐色,有别于东方人之黑发,故称西方人为“红夷”,因此由西洋引进之铸炮称为“红夷”,在台湾历史中有关于荷兰西班牙之地方名称或器物等均冠以“红毛”,如红毛城(台南安平古堡、淡水圣多明哥城)、红毛楼(台南赤崁楼)、红毛埤(嘉义兰潭)、红毛土(水泥)等;同样的,对西洋人曾经停泊驻扎或活动登陆之地,亦称之为红毛港。

红毛港数量

台湾有两个红毛港,一在高雄小港位于东经120度29分,北纬22度29分,一在新竹县新丰乡新丰村中央略偏西处。新竹的红毛港是因为1646年,荷兰人在该地遭遇海难上岸而得名,清代称红毛港庄,1920年改名红毛庄,二次大战结束后改称红毛乡,1956年(民国45年)改为新丰乡。

历史缘起

红毛港之名最早出现于中文文献记载,依据1892年(清光绪18年)出版之《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凤山下里图〉,海汕庄、红毛港庄,同属凤山县的凤山下里。又1894年(清光绪20年)出版《凤山县采访册》中另有“红毛港堰(塭),受曹公圳下石桥沟,同八里长,距县十八里”记载。

日治时期的红毛港,沿袭清末台南府旧制隶属台南厅凤山县凤山下里。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台湾重划行政区域,将原有之海汕庄南部与红毛港庄北部靠海地区,合并为现今的红毛港,改属高雄州凤山郡小港庄,原红毛港庄与海汕庄两地名皆不再使用,红毛港划分五个保(保甲制度),由南而北为一至五保,并于红毛港设有“红毛港派出所”管理。1933年红毛港公学校成立,1951年(民国40年)改名海汕国民学校(海汕国民小学);红毛港派出所也更名海汕派出所,红毛港主要道路海汕路,印证了前述红毛港与海汕的地区关联性。

1945年(民国34年)国民政府来台以后,红毛港五个保分别改名为海澄、海昌、海丰、海原、海城等五村,行政上隶属高雄县小港乡。1967年(民国56年)因高雄第二港口开辟,海城村之北半部姓张仔聚落,迁至对岸小港“临海新村”,红毛港之面积稍减。1979年(民国68年),高雄市升格为院辖市,小港乡又并入高雄市,行政单位乡改为区,村改为里至今。[2]

乡野史

高雄市红毛港名称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一,根据相关文献及耆老访问,约在明末,大林蒲与“红毛港埔头仔”之间有一潮流口,此一潮流口可能就是今天的红毛港,其理由是:根据荷据时期1662 年《手绘台湾海图》所示,可清楚呈现出大林蒲与红毛港之间的潮流口,旗后至红毛港地区形成之狭长沙洲,在荷兰时代尚未与台湾本岛完全相连,而此未相连之处,即是宽广水域,荷兰人之船只可能在此进出活动,上述的潮流口即是红毛港。

其二,也有人认为,在“中洲”(旗津区最南端,今二港口附近)与“红毛港”之间,有个地势较低的地方叫“崩隙”,四百年前仍是个缺口。

在1662 年2 月1 日,荷兰人被郑成功驱逐以后,欲思联络清军反攻台湾。是年6 月23 日,时值郑成功去世,荷军认为机会来临。1663 年,荷兰驻巴达维亚(Batavia)总督(Joan Maetzuiker)训令特遣对司令B.Bort,以“如无平底船,改由打狗后方为之”为策略。

1663 年12 月31 日,荷兰海军特遣舰队在司令波特(Balthasar Bort)指挥下,由巴达维虽出发。1664 年1 月3日,经澎湖,劫掠牲畜和补给品,1 月13 日,抵达安平外海,另一部分船舰则在打狗南岸之处停泊,遣人上岸与郑经交涉释俘与开放通商口岸,未成,乃于2 月7 日将特遣队全数开往打狗南岸之处集结,荷兵且登岸扎营,准备采取军事行动。鉴于明郑部队已严阵以待,且在打狗山置有炮城,而荷军多数水土不服,每日皆有病亡者,加上东北季风又将结束,荷军恐有不利,不敢恋战,乃于2 月16 日撤离打狗南岸之据点,除四艘载运明郑军俘虏往福建以外,大多返回荷属巴达维亚(叶振辉,1995:22)。荷兰特遣舰队停泊驻扎之地以及登陆之港口地区,为打狗港(今高雄港)南岸,即为日后所称的红毛港。

依据1636 年约翰‧ 芬伯翁(Johannes Vingboons)手绘地图,是荷兰人绘制的台湾地图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图,这是一张详细描绘台湾内陆的地图。全图对台湾岛的描绘与现在的台湾岛已相当接近,但是南部的枋寮、恒春一带海岸:1636 年手绘台湾地图(Johannes Vingboons):1630~1632 年,福尔摩沙西岸的景观插图81线画的太短。图中首次绘出台湾岛部分高山与西部河流分布的轮廓,说明荷兰人已进入台湾内陆地区。图中对嘉南平原一带的各种细节表现的都相当细腻。

1636 年时的高雄潟湖已形成,红毛港与陆地已连在一起,与1662 年之手绘台湾海图红毛港与陆地分离有很大差别,按海图是由海上观测而绘制,地图则由陆地勘测,两者间应以地图对地形之描绘较为精密正确。在一幅约1630~1632 年,福尔摩沙西岸的景观插图中,右下方之注记:“要看打狗的高山和内部,要在距离海岸三哩处看,并且要从西北方向看过去。从远处看,那内部就像是几个岛屿”。由此可证1662 年之手绘台湾海图为何将红毛港地区看成岛屿。除此图外,在十七世纪的各台湾地图中之红毛港地区皆未见与陆地分离。1664 年3 月,荷兰人退出台湾南部的第3 年,一支荷兰舰队梭寻于台湾海域,企图伺机为东印度公司夺回台湾。舰队司令巴尔塔沙‧博多(Balthasa Bort)认为在大员地区登陆十分危险,于是将目标移向打狗南方海域,并曾登陆打狗附近海滩。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果,便是这张由密西尔黑理斯松‧博斯绘制的福尔摩沙西南沿岸地图。图上所标示船锚记号之位置,应为荷兰舰队停泊之处,依图中位置所示,与今之地理相比较,约在靠近中洲北部,若前镇之地名之由来,是明郑为防止荷军反攻而派兵驻扎开垦于此,因居军屯之最前方而得名,故中洲与前:福尔摩沙西南沿岸地图(密西尔黑理斯松‧博斯绘)82镇隔高雄港而相对恃,依此推论荷舰所停泊或登岸扎营之处,可能为中洲北部。

因此红毛港地名之由来是与荷兰人有著密切关系。

影片

by YouTube 红毛港文化园区
by YouTube 大船入港的最佳视野,就在高雄红毛港文化园区

参考文献

  1. 红毛港文化园区 红毛港文化园区脸书
  2. 认识红毛港 - 红毛港缘由 红毛港文化园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