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个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第1个人》包括《流亡与独立王国》《第1个人》两部作品。《流亡与独立王国》为短篇小说集,《第1个人》为作者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第1个人》是加缪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雅克从童年到壮年的故事。本书是加缪的精神自传,被作者自己称为“我成熟的小说”。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1人”。

《流亡与独立王国》是一部短篇小说,包括《不忠的女人》《反叛者》《无声的愤怒》等六个短篇,其主题都是作为有情感有理性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

加缪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1957 年他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代表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

原文摘录

在年代的夜幕中走在遗忘国里,那里每个人都是第一个人,他自己就不得不独自成长,没有父亲,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时刻:父亲唤着儿子,等他稍大懂事时,对他诉说家庭的秘密,或往昔的痛苦,或他的生活经验,在这样的时刻,甚至愚蠢丑陋的波罗尼乌斯在听拉厄耳忒斯诉说时也会一下子变得伟大起来。而她长到十六岁、二十岁,从来无人对他诉说,他只得自己去学、独自成长,长力气,长能力,独自寻找他的道德准则及他的真理,最终长成一个男人。随后,又经历了更加艰难的诞生,开始同他人相处,同女人相处,正如同所有出生于此的男人们,一个又一个地在没有根基、没有信仰中试图学会生活。今天,他们全都面临着一个危险,即永远的默默无闻,并失去他们曾留在这片土地上的那点儿神圣痕迹。 他们如此深爱学校的地方,无疑是他们家中寻觅不到的东西:贫穷和无知,使得家庭生活愈加艰难,愈加苦闷,好似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贫穷是一座没有吊桥的堡垒。

书评

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作家需要一个契机。我在该遇到加缪的时候遇到了加缪。   《第一个人》是加缪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但是小说还来得及未完成他便出车祸意外去世了。这位擅长荒诞主题的文学大师曾表示,最荒谬的死法是死在路上。   由于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里面许多情节零散且不连贯。它大致讲述了主人公雅克(其实就是加缪)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穿插着对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地区殖民问题的思考。书中文字并未来得及做修改,但一如加缪风格的流畅、深情、饱含哲思。这位作家曾一度陷入时代的思想纷争与论战,但他极高的文字天赋从未被质疑过。不同于《局外人》、《鼠疫》这些世界闻名的作品,《第一个人》并没有那样被人们广而所知。由于遗稿中时而缺少标点符号,字迹潦草,书中有许多对无法辨认字词的标注或者遗稿段落边上的补充,存在一些粗糙。但由于作品本身对于加缪的无限贴近和特殊意义,它足以让每一个加缪的脑残粉如获至宝。   加缪出生在一个阿尔及利亚地中海沿岸的贫穷家庭。狭小的房间,摇晃昏暗的油灯,永远大尺码的衣服,母亲和外婆终日不歇的劳作,知识的隔离,加缪笔下的贫穷不是别的,是真的很苦很穷。然而贫穷的另一面,那波光粼粼的地中海沿岸,一个男孩和同伴们一次次大声欢笑着跑在温暖的金色沙滩。他们比赛游泳、潜水,玩各种游戏,晶莹的水花飞起,阳光灿烂地跳跃在孩子们湿漉漉的小脑袋上,充盈着年轻有活力的身躯。在这片纯真的土壤上,加缪培育出了一种饱含爱与深情的奇特感情。这种感情浸润到他日后的文字中,他的思想里,贯穿他一生。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是加缪在成长过程中与贝尔纳先生的交往。他是加缪的小学语文老师,这个对教育事业抱有热枕的中年男人为加缪打开了通往文学的大门。贝尔纳先生的课总是生动有趣,他习惯于向学生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而不是灌输思想。他也喜欢在课上为学生讲述战争故事(他自己曾亲身参战),讲述士兵们的艰苦与勇敢,或读上长长一段多热莱斯的《木十字架》。一次贝尔纳先生读到了书的结尾,“他以更为低沉的声音读到了D的死,他默默地合上了书,压抑着感动与回忆,他抬起眼睛望向沉浸在惊愕与沉默中的全班学生,他看到坐在第一排的雅克(加缪)定睛望着他,满面泪水,无休止地抽泣着。”下课后贝尔纳先生悄悄地把这本《木十字架》送给了他。加缪深深感动,将书一直保存。后来,贝尔纳先生还为加缪争取到了初高中助学金名额考试的机会。当加缪的外婆拒绝让加缪参加助学金考试而是去打工为家庭分担,贝尔纳先生敲开了他家的大门。他用教师的智慧说服了冥顽不灵的外婆,告诉她加缪是一个多么有天赋的孩子,这将是一笔多么有回报的投资。中学将为加缪和这个家庭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理解贫穷带来的局限与恐惧,他愿做设身处地的考虑。   最终,加缪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毫无悬念。所有人替他高兴。这意味着他将开启一段旅程,也意味着要告别一段旅程。贝尔纳先生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说:“你会有更有知识的老师。不过,你知道我在哪儿,如果需要我帮忙,就来找我。”接下来,首先还是分别。   “他走了,雅克独自留在一帮人中,随后,他冲向窗户,看到他的老师最后一次向他挥手告别,让他日后独自去闯荡。他没有了成功的喜悦,一种无尽的孩子的痛苦绞得心痛,就好像他预先知道,这一成功使他刚刚脱离了那个无辜而热情的穷人世界,这世界自我封闭,犹如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岛,在那里,贫穷使众人一家,团结一致,而被抛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那里不是他的世界,他不能相信那里的老师会比这个内心无所不知的老师更博学。今后,他必须无助地去学习,去了解,最终成为一个男人,不再有那唯一帮助他一臂之力的男人的帮助,要自己去成长,去提高,并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从此,加缪奔赴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都贯穿着他的文学中两个最大的主题——荒谬和反抗。西西弗斯的巨石始终在他生命中滚动,他的命运旅途并不一帆风顺,他遭受到了众人的质疑、排斥、孤立,但巨大而凝结的痛苦从未将这个勇士击垮。对阳光、星空、家乡、海滩、人们、整个世界满怀深情的爱以及对大部分事物都不分离、不排除的令人钦佩的意志使他甘心承受巨石的分量。一定会有痛苦,但他的幸福就在于承认这爱的代价。在这世界遍布疏离与荒谬的黑夜,他选择坚实忠诚的站在大地上,让双脚滚烫。寂静中,一切都慢慢清晰也都慢慢消融,天地间回旋着最有力的心跳,是存在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证明,他站在这里,就在这里,不仅为一个人站着,还为千千万万个同胞站着。他要为他们发声,每一声洋溢激情的人道主义疾呼都有可能唤醒一个新的西西弗斯站起。他义无反顾地在这片热土上坚定插上旗帜——他的反抗,他的自由以及他永远燃烧不灭的激情。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