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窄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 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 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内容简介

杰罗姆与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偷偷地彼此爱恋着,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他们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但爱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当阿莉莎目睹了母亲与他人私奔、妹妹过着平淡而又毫无爱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后,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碍通往完美爱德的崎岖,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杰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于是她转向迷狂的宗教信仰,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选择了逃离,最终孤独死去。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童年的纪德异常淘气,最爱好的事情就是趁保姆不注意把其他孩子辛苦搭建好的砂房子摧毁。或许因为母亲的管教太过严厉,年幼的纪德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因而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反抗母亲的信念。成人后,他费尽周折终于娶了深爱的表姐为妻,却仅仅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他眼中的爱情是极为圣洁的,而性则是罪恶的,这样思想使他根本无法对妻子产生欲望。与此同时,他觉察出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确切地说是恋童癖,少年青春美丽健康的身体令他着迷,他过起了一种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完全割裂的生活。他的小说《窄门》就是这种生活的产物。

创作过程

《窄门》是纪德用了大概十七八年的时间进行构思的作品,其最早的构思来自于他母亲的家庭教师兼好友安娜砂克尔顿小姐的人生结局。纪德原本想用《克莱尔小姐之死》作为这部作品的名字,后来又在《窄道》和《窄路》进行了选择,最后取意于《圣经·路加福音》中耶稣的话:“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将题目确定为《窄门》。《窄门》写完后,纪德读给他的表哥听,表哥对书中毫无节制的虔诚和对《圣经》的大量引用表示懊丧,纪德随后就删减了将近三分之二。 《窄门》完成于1908年10月,是纪德在创作成熟时期发表的一部作品。《窄门》最初是作为一部连载作品在1909年的《新法兰西评论》上连续出现的,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1909年7月初,《窄门》的单行本发行,产生了一些影响。

人物介绍

阿莉莎

阿莉莎在孩提时候,看见她的母亲在另一个男人的怀中,这无意撞见的景象,向她说明了世界的丑陋和爱的沦落。当爱在阿莉莎和杰罗姆之间产生生长,恐惧也在他们心中生长:害怕任何肉体上的爱会带来幻灭。阿莉莎的早年经验,她因为母亲沦落所受的苦,以及她严格的宗教训练,使她避开我们通常所谓的现实,依据自己对纯洁的理解,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但是她的理解观念不但与现实对立,甚至使周遭的现实力量都归于无效。虽然理论上来讲,纪德反对阿莉莎这种看来徒然而没有自由的生活方式,并且加强隐藏在她的追求里的悲剧反讽意图。虽然阿莉莎在最后时刻充满了孤独与绝望,《窄门》仍然是二十世纪精神生活最成功的小说之一。阿莉莎已经被后来的读者所接受,在大家的眼中,她并不是一个心智错乱、受折磨的精神病个案,而是一个勇敢的女主角,为了爱人杰罗姆愿意牺牲自己爱情的伟大形象。 [4] 《窄门》中的阿莉莎是一个极度崇尚圣洁的人,而目这种圣洁是一种近乎神化的品质,进入天国是她所追求的唯一目标。也就是她对这样一种纯粹化道德的极度迷恋使她走向了神秘主义,走向了死亡。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中时,纪德引入了阿莉莎的日记这种叙事形式。通过日记,读者可以感受到阿莉莎对杰罗姆深入骨髓的爱恋,然而在神秘主义和向往圣洁的心理的双重驱使下她又不得不下定决心,抑制自己对杰罗姆的感情,甚至远离他。阿莉莎苦苦挣扎于情感与信仰的矛盾之中,精神心理痛苦纠结,只能在日记中将自己承受的压力和矛盾,将自己在绝望时对上帝的呼告用文字的形式抒发出来,日记成了阿莉莎唯一抒发自己感情的方式。日记中把阿莉莎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来,让她的悲剧性结局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必然性。 纪德所塑造的阿莉莎是在灵肉分离中追求爱情和自我的典范,不同的自我追寻方式使阿莉莎和杰罗姆时时处在矛盾之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的,而作品的悲剧结尾却说明个体在寻找本真自我的道路上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杰罗姆 在书中,杰罗姆是同时作为叙事者和故事经历者出现的,但显然阿莉莎才是《窄门》的真正主角。相比之下,杰罗姆的形象要单薄得多。 杰罗姆12岁就死去父亲,夏天常去舅母家,与表姐阿莉莎感情。很好一次,他偶然见到有一个穿中尉军装的陌生青年与他舅母调情,就赶快走开。来到阿莉莎门前,推开门,房内很暗,他看到阿莉莎跪在床头上,背朝着窗子,脸颊上充满了泪水,他就拥抱了她。开始,杰罗姆还并不十分了解阿莉莎痛苦的原因,但他强烈地感到,对于这颗颤抖着的幼小的心灵,这个哭得混身哆嗦的娇弱驱体来说,这痛苦是太强烈了。当他将阿莉莎紧抱在怀里的时候,阿莉莎对他说,趁母亲他们还没有发现他窥见到他们的情景时赶快离开,她还嘱咐他:“不要告诉任何人,……我那可怜的爸爸一点也不知道……”陶醉在爱情与怜悯中的杰罗姆决心竭尽全力,“要用自己的一生保护这个女孩子,不让她受到惧怕、痛苦以及生活的折磨”。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窄门》是一个爱情和自由难以协调的悲剧。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是一种对个性自由冲突的隐性表达。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恋爱双方的个性和谐,而个体情感的不同显现在一定条件下会不可避免地与个性的自由发生冲突。自由的伦理必然是艰难的伦理。纪德把心中对自由的思索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则成为被纪德自己扩大的心灵投影。对于纪德,我们可以把阿莉莎和杰罗姆看成是他的一个复合体。从杰罗姆的角度来讲,杰罗姆有着爱慕和追求阿莉莎的自由,认为自己只有在与阿莉莎的相爱中才能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情感的自主;从阿莉莎的角度来讲,阿莉莎虽然也有爱慕和接受杰罗姆爱情的自由,但她认为自己只有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自由。很明显,他们二人追求的自由和自主是两个层面的,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在俗世中;另一个在宗教的天国中,在幻境中。到底哪个人的方式是我们所希望的呢?纪德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一种复合的答案:“思想自由”与“行动自由”的统一。思想自由是行动自由的前提,没有思想上的转变,行动也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无论是思想的自由还是行动的自由,纪德以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仅向众人展示了他那颗追求快乐和自由的灵魂,而且更重要地是告诉信奉上帝的选民:人性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才是存在的最大理由。 纪德曾经指出《窄门》是“对某种信仰狂热倾向的批评”。人类给自身制造的最缺乏理性的行动,其中就有宗教狂热这一项,它常常将人的意志消磨殆尽,然后造成盲目地顺从与对个性的严重压抑。小说里,教会并对女主人公的思想并没有进行直接的侵蚀,只是描写女主人公对牧师的布道之后的心理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影响把女主人公的爱情给扼杀在了摇篮当中。至于男主人公,他也一样。在宗教的影响下,他不敢放开自己的感情,让自由地去爱。他不敢正面面对阿莉莎;与她接近的时候,他却自以为“配得上她的最好的行动就是马上离开她”;当决定向她求婚的时候,他多次拖延;想与她亲密的时候,他压抑着自己的热情。他同阿莉莎一样,追求在道德上的完美,实现精神的纯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失去了得到幸福的机会。 [4] 《窄门》的叙述方式是一种爱情的伦理叙事,爱情是人伦关系中具有情感价值的一种伦理关系,而性爱是人类社会无法逃避的一个敏感话题,性伦理和道德伦理为我们提供了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纪德就是想通过写作思考自己时代所处的道德伦理处境,关注个体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意识。尽管《窄门》中对这些问题做了十分晦涩的暗示,但是信仰的追求和德行的规约使追求德行和圣洁的主人公都摆脱不了肉欲的诱惑和灵与肉如何统一的困惑。 纵观纪德其他代表作如《背德者》或《伪币制造者》,写的都是孤立入世的挣脱,挣脱家庭,挣脱旧观念,挣脱道德枷锁,而《窄门》则尽情描绘着一位黛玉式倍受煎熬郁郁而终的幽怨闺秀,体现在阿莉莎身上的将爱未爱与对圣境的向往,似乎都在证明:这一次,叛逆的名字叫做孤独。但其实不然,阿莉莎的性格与纠缠在她心上的丝丝缕缕,恰是纪德本人的精神自画像,作为深受新教道德观束缚的青年纪德来说,叛逆固然是一种表达,而关于叛逆本身,也是他斗争的一部分,在阿莉莎的求索人生里,初时是为教义而舍弃爱情,到后来竟是为爱人得教义而舍弃自我,又回到了原点,此时的爱与束缚纠缠不清,她的选择基点仍是爱。而纪德之叛逆,要叛的也不仅仅是年少幽闭的本身,而是整个对生命的态度,选择燃尽年华,本身是最大的离经叛道。 [7]

艺术特色

题目

“窄门”作为小说题目,所含深意不一而足。题记写道:“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二十四节”,全文是“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原意指世人都有原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基督方能得到救赎,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而要达此目的,必须自我约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的,而唯有少数坚持追随的人才能达到,这就如同进“窄门”。杰罗姆和阿莉莎一生的经历就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反复纠结中阐释着“窄门”所包含的复杂意义。

结构

小说表层讲述的是主人公对一段苦涩的初恋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其恍惚、忧伤的氛围。然而,除了爱情悲剧外,我们还能从小说中读出一则关于魔鬼和上帝的宗教寓言,这是小说的深层结构。 [8]

隐喻

“伊甸园”、“十字架”、“天堂”、“窄门”是《窄门》中隐含或显见的圣经象征符码,它们构成小说的隐喻世界,把不同的意象纳入相似的经验框架,从一个概念系统转移到另一个概念系统,让两种事物活跃地相互作用,从而酿成深刻的隐喻意义。《窄门》就是一个由“伊甸园—天堂”和“窄门—十字架”组成的双重隐喻世界,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作品主题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即寻找精神家园。

作品影响

《窄门》是纪德的代表作,描写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获得了普遍好评。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重要作家。他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浪子归来》;散文主要有《人间食粮》、《新食粮》;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游记主要有《苏联归本》、《漫游土耳其》;戏剧主要有《萨乌尔》、《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此外还有大量文论和日记。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