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突击虎(英语:Sturmmörser Tiger ),又名强虎自行火炮。是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开发的一种重型自行火炮(臼炮)。该自行火炮设计理念借鉴了苏联SU-122自行火炮,借助虎式坦克底盘而改造。火炮是改造当时德国海军的380毫米口径的重型反潜火箭炮,即 RW61火箭发射器(Raketenwerfer 61)。


目录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突击虎
        外文名称         Sturmmörser Tiger
        研制时间         1943年
        定型时间         1944年
        服役时间         1944年
        别   名         强虎自行火炮


发展沿革

 
突击虎四视图图片来自游民专栏

研发背景

苏联卫国战争中期,交战双方围绕斯大林格勒展开疯狂且残酷的拉锯战,苏军凭借主场优势,利用残垣断壁给予德军以重创。而普通的火力又难以有效的杀伤其中的目标。在遭遇惨败之后,德国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大威力的巷战武器。为此,德军高层提议研制一种适用于城市巷战的重火力武器,用以攻破苏军坚固的据点。[1]


研发过程

从1943年9月开始,德国著名的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开始了该项目的研发工作,他们将虎式坦克的底盘送到亨舍尔公司进行组合,最后阿凯特公司完成了上层车体结构的设计工作。


在立项之初,“突击虎”计划安装一门21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但由于榴弹炮的开发出现了滞后,加上其威力也无法满足要求,整个计划一度陷入瓶颈。在项目进退两难时,一种德国海军开发的武器却吸引了陆军。在1940年代初,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曾设计过一种380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箭炮——即“61型火箭发射器(Raketenwerfer 61)”,它可以将数百公斤的炸药射向水下,摧毁藏匿于浅海的敌军潜艇。于是,这种火箭炮于是被移植到了“突击虎”上。从结构上看,它实际是一种短管火炮,炮身长度仅为口径的5.4倍。

 
测试场上的突击虎图片来自游民专栏


到了1943年10月突击虎原型车就被生产出来交到希特勒手上,希特勒对这款安装有380毫米巨炮的装甲载具非常满意,随后命令大规模生产。


按照新设想,工厂将不会为“突击虎”专门生产底盘,相反,它们会废物利用,对大修中的虎式坦克进行改装。也正是用这种办法,柏林的阿尔凯特工厂(Alkett)在1943年夏天生产出了“突击虎”的原型——由于某些原因,原型车的上层结构采用了廉价的软钢——它在防护能力上也无法与品质更好的装甲钢同日而语。按照最初的计划,工厂每个月将提供10辆“突击虎”,然而,但考虑到该计划会影响虎式坦克的生产,他们最终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


测试与实战

1944年8月1日下午,驻扎在华沙的德军发现自己被装进了一个死亡陷阱:所有波兰居民都拿起了武器,从四面八方攻击驻军。狭窄的街道、坚固的建筑和顽强的抵抗者,这一切都让赶来增援的德国人陷入了困境。为镇压起义,他们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新式武器,就像卡尔臼炮。当然,突击虎也不例外。

 
正在射击中的突击虎图片来自游民专栏


在完成测试后不久,“突击虎”的原型车直接开往了战场:1944年,3辆刚生产不久的“突击虎”被派往华沙镇压起义军,其中一辆由于故障返厂大修,最终两辆“突击虎”胜利挺进华沙。此时波兰起义军躲藏在一栋13曾的大楼内,坚守不出,两辆“突击虎”各发射一枚炮弹,顷刻间,整栋大楼被夷为平地,大楼内上百名起义军最后只存活下3人。


然而,这次行动也再次证明了原先的问题:380毫米火箭弹的性能不尽人意。它的准确性仍有待提升,另外,在轰击混凝土建筑时,高爆弹的表现大体良好,但面对砖砌房屋时却是另一种情况。由于炮弹巨大的穿透力,它们经常穿过墙壁,径直插入地下,期间,其爆炸的威力也会被土壤吸收。正是因此,在第一辆原型车抵达华沙后不久,另一辆新“突击虎”也携带着调整过引信的炮弹抵达了前线。与此同时,相关的生产也在后方进行。虽然此时的战局已是江河日下,但由于希特勒本人的偏爱,“突击虎”的生产仍然像涓涓细流一样持续了两个月。


1945年1月的北风行动中,德军1001装甲突击连用“突击虎”向附近的村庄发射一枚炮弹,停放在村庄内的3辆M4谢尔曼坦克无一幸免,全部报废。

 
准备运往苏联的突击虎和鼠式重坦图片来自百家号


最终结局

在冬天,已经有“突击虎”因为故障彻底报废,而在1945年春天,随着德军不断败退,这一数字更是节节攀升。到3月时,大部分“突击虎”都被自己的乘员炸毁或抛弃:备件越来越少,机械磨损越来越严重——最终,这两个连队(当然还有1945年1月才投入战斗的第1002连)都被迫放弃了全部装备,徒步向后方撤退。


但并非所有的“突击虎”都灰飞烟灭,在战争结束时,至少有三辆这种自行火炮落入了盟国手中,其中一些在接受完战后测试后便被拆解,另外有两辆则幸存下来,成了博物馆中的展品。第一辆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另一辆则在德国明斯特。其中,前者可能是在1944年撤回后方的原型车,这辆车后来在1945年夏天被红军缴获,并和著名的鼠式重型坦克一道被运送回国。

结构特点

 
突击虎主炮Stu M RW61 L/5.4臼炮炮膛图片来自搜狐

“突击虎”车体全长6.28米,宽3.57米,战斗全重达到了65吨,比虎式坦克还要重10吨之多。它安装的迈巴赫HL210 P45型汽油发动机能为其输出600匹马力,再加上9吨的推重比让这款自行火炮机动性十分感人。在武装方面,“突击虎”拥有一门威力惊人的RW61型5.4倍口径的380毫米火箭推进迫击炮,其弹体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0公斤左右,光是成型装药战斗部重量就有125公斤,理论上来说它能够直接贯穿2.5米厚的混凝土墙,可以说二战期间所有混凝土工事,都扛不住这个东西一发直接命中![2]


突击虎的底盘借用了虎式坦克。名义上,虎式坦克的装甲由一块100毫米厚的车首下板、一块60毫米厚的短层和一块100毫米厚的倾斜板组成。两侧为均匀的80 mm厚,上下部分垂直,背面80 mm厚。由于制造公差公差为0 - +5%,许多装甲板记录稍厚,即102 mm而不是100 mm。


相较于虎式坦克,突击虎炮塔被拆除,战斗舱上方的顶板也被拆除。而且,上半部分全宽都被修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的扁平舱体,里面装着所有的操作人员和武器。这个舱体的正面是由一块15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的,装甲板以45度的角度向后倾斜,沿着冰川的长度延伸到大约一半的地方。它是由两块坚固的装甲板固定在船体前部的接头上。在装甲板的前面是一个大的装甲球,安装69毫米厚的380mm迫击炮和一个小的装甲球安装MG34机枪。枪和底座也由一个150毫米厚的装甲罩保护。枪的左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开口,用来装瞄准望远镜,在这个开口的下面,一个小罩下面给驾驶员放了一对潜望镜。侧面和后部由80毫米厚的装甲板制成,但向内倾斜朝向40毫米厚的屋顶。在原型机上,一块额外的50毫米厚的装甲板被栓接在突击虎的前下车体上,但这项功能是从生产车辆上卸下的,可能是为了减轻重量。

 
突击虎使用炮弹拆解图片来自游民专栏


因此,有人说突击虎设计理念及结构借鉴了当时苏联SU-122自行火炮。但与此同时,“突击虎”的重量也突破了65吨的大关。这一数字是当时普通坦克的两倍左右,至于其机动性则变得更为恶劣:越野状态下,它们的最高时速只有不足20千米。


突击虎最大特征是车身前部装备的一门380mm Stu M RW61 L/5.4臼炮,身管长度仅为5.4倍口径,这种“矮脚虎”的尊容,在世界反坦克炮中是十分罕见的。更绝的是,它的炮管有两层,可以更换烧蚀重的内层炮管。这是由于迫击炮的膛压较低才能行得通的。弹药基数为14发,弹种为榴弹/火箭弹,炮弹的重量达324千克,补充弹药必须要车组成员离开车内再利用车体后部的吊架装弹,也算是一绝。


性能诸元

 
一名士兵趴在突击虎炮口图片来自搜狐
重量         68t
车组         5 人
车长         6.28m
车宽         3.57m
车高         2.85m/3.57m(起重机)
动力系统         690/700hp(马力) 迈巴赫HL230-P45 水冷汽油机
最大时速         40 km/h
行程         120 km
主武器         380mm StuM-RW61 L/5.4臼炮  
副武器         7.92mm MG34通用机枪
备弹         380mm榴弹 备弹14发
装甲         28-150mm


战车评价

 
美军士兵正在检查一辆被遗弃的突击虎图片来自游民专栏

突击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它可以重新利用一艘受损的虎式坦克车体。由于该车体的制造成本很高,任何能让纳粹德国投资对抗盟军的东西都是一个很好的移动资源。不过,它对于武器系统的逻辑不太清楚,因为在它们被建造时,它们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它可能在斯大林格勒华沙城这样的城市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这是一个独特的武器系统与非常有限的用途相结合,在一个重装甲平台上发展武器并不是德国当时真正需要的。更好的用途可能是考虑直接在战车里安装一门有效的反坦克炮,因为像三号突击炮这样的战车已经证明了它们作为廉价有效的坦克驱逐战车的实用性。即使是某种类型的短管榴弹炮也可能在步兵支援中发挥作用,这两种想法肯定会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炮弹。作为一种攻击重镇的战车,当此时的城市战斗不是主要战场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突击虎的实战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它在后来的战争中根本找不到明确的角色,考虑到投入的资源,这是一种有趣但本质上毫无用处的武器。[3]


就像古德里安说的那样,这种局限性太强的武器,在现实中用处不大。突击虎虽有强大的炮火和正面防御,却因失去了自己传统作战区域而变得非常脆弱,基本没有什么战果。不过,事实证明,突击虎确实是城市攻坚战的利器,这一点无人能及。如果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德军就有一大群突击虎,也许就能扭转战局,甚至可以获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只是,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这两个字![4]


总的来说,“突击虎”是一项失败的设计:装填缓慢和超重的问题,已经完全盖过了其性能中亮点。在将装甲提升到150毫米后,其重量较虎式坦克上升了约20%,这导致传统和行走装置不堪重负;另外,低精确度的火箭炮也从来不是摧毁坚固据点的最佳选择——直到二战结束后、短程地对地导弹的出现,相关问题才迎刃而解。


与现实中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突击虎”在游戏中的出镜率却异常之高。这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风行于欧美的二战热潮;不仅如此,“突击虎”本身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比如大威力的主炮、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外观,以及产量稀少催生的神秘感——它们都满足了军事爱好者们对“秘密武器”的终极幻想。[5]


视频

突击虎自行臼炮,车长:严禁炮管进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