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離子芥(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中文學名:離子芥 拉丁學名:Chorispora tenella (Pall.) DC. 別 稱:離子草、薺兒菜、紅花薺菜 門:被子植物門十字花科離子芥屬植物物種。一年生草本,寬披針形,邊緣具疏齒或羽狀分裂;總狀花序疏展,花淡紫色或淡藍色;長角果圓柱形,略向上彎曲,種子長橢圓形,褐色。
離子芥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植株具稀疏單毛和腺毛;根纖細,側根很少。基生葉叢;生,寬披針形,長3-8厘米,寬5-15毫米,邊緣具疏齒或羽狀分裂;莖生葉披針形,較基生葉小,長2-4厘米,寬3-10毫米,邊緣具數對凹波狀淺齒或近全緣。總狀花序疏展,果期延長,花淡紫色或淡藍色;萼片披針形,長約0.5毫米,寬不及1毫米,具白色膜質邊緣;花瓣長7-10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鈍圓,下部具細爪。長角果圓柱形,長1.5-3厘米,略向上彎曲,具橫節,喙長1-1.5厘米,向上漸尖,與果實頂端的界限不明顯;果梗長3-4毫米,與果實近等粗。種子長橢圓形,褐色;子葉(斜)緣倚胚根。花果期4-8月 。
離子芥一年生草本,寬披針形,邊緣具疏齒或羽狀分裂,總狀花序疏展,花淡紫色或淡藍色,長角果圓柱形,略向上彎曲,種子長橢圓形,褐色。[1]
離子芥生長環境
離子芥生於乾燥荒地、荒灘、牧場、山坡草叢、路旁溝邊及農田中,海拔700-2200米,是西北地區常見的田間雜草。
根:根纖細,少側根。
株:一年生草本,高達30厘米;植株疏生單毛及腺毛。
葉:基生葉叢生,寬披針形,長3-8厘米,具疏齒或羽狀分裂;莖生葉披針形,長2-4厘米,邊緣具數對凹波狀淺齒或近全緣。
花:總狀花序疏展。萼片披針形,寬不及1毫米,邊緣白色膜質;花瓣淡紫或淡藍色,長匙形,長0.7-1厘米,先端鈍圓,基部具細爪。
果:長角果圓柱形,長1.5-3厘米,稍上彎,具橫節,頂端喙長1-1.5厘米,向上漸尖;果炳長2-5毫米,與果近等粗。種子褐色,長橢圓形;子葉(斜)緣倚胚根。
一年生草本,高達30厘米;植株疏生單毛及腺毛。根纖細,少側根。基生葉叢生,寬披針形,長3-8厘米,具疏齒或羽狀分裂;莖生葉披針形,長2-4厘米,邊緣具數對凹波狀淺齒或近全緣。總狀花序疏展。萼片披針形,寬不及1毫米,邊緣白色膜質;花瓣淡紫或淡藍色,長匙形,長0.7-1厘米,先端鈍圓,基部具細爪。長角果圓柱形,長1.5-3厘米,稍上彎,具橫節,頂端喙長1-1.5厘米,向上漸尖;果炳長2-5毫米,與果近等粗。種子褐色,長橢圓形;子葉(斜)緣倚胚根。花果期4-8.[2]
圖片
離子芥分布範圍
離子芥產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蘇聯及歐洲東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
生物學特性:細胞染色體:2n=14中旱生植物。在乾旱環境中能充分利用早春融化的雪水和較多的降雨迅速生長發育,短時間完成生命周期。生於海拔700~2200m的平原綠洲的田邊、荒地和山坡。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荒漠灰化土和草原栗鈣土上仍能生長良好。常散生在以蒿屬和枇杷紫(Reaumuria soongonica)等優勢種組成的群落中,在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帶的石質化陽坡也可見到。通常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發,5月上、中旬開花,6月種子成熟並枯死。黃河中、下游9~10月出苗,出苗較整齊,早春發生數量較少。花果期(3)4~8月,種子於5月即漸次成熟,經夏季休眠後萌發。種子繁殖。植株矮小,在草群中參與度小,產量不高。春季萌發早,生長速度快,可提供少量的飼草。種子繁殖,對水分條件的要求較高。在冬雪和春雨較多的年份,特別是在較低洼地,幼苗萌發較多,提供的產量相對也高;在乾旱年份,出苗少而且生長不良。
食用:開花前採集嫩株作蔬食之用。
營養成分:按風乾物質計水分12.44%,粗蛋白11.56%,粗脂肪2.56%,粗纖維20.69%,無氮浸出物42.42%,灰分10.33%,此外,尚含鈣1.73%,磷0.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