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禹王碑(岣嵝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2007年,岣嵝碑在失踪千年之后被重新发现,位于衡山云峰寺下的望隐桥附近,重约10吨,形状像一个桃子,高2米,底边长2.5米。但已惨遭村民部分破坏,砸成两半做了墙基。2010年12月传有拓本出现。

目录

基本概况

湖南长沙云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1]。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 、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亦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云麓峰左侧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流传至今。

禹王碑(根据史料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末行空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4字。

关于禹王碑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韩愈、刘禹锡诗作,但二人并未实地考察过。亲见亲摹其碑文的,是南宋时的何致。南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夫导引至藏碑处,始摹碑文。何致过长沙时,刻碑于岳麓山峰。明嘉靖十二年(1533),潘镒剔土得碑,遂摹拓流行于世。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碑文主要记述大禹治水之功绩[2]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等处,均以此碑为蓝本翻刻。

视频

禹王碑 相关视频

文明兰州:禹王碑
湖南现“天下第一碑”,刻有77字碑文,专家:禹王碑,无人能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