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佛寺
|
|
|
石佛寺,位于八达岭水关长城上风上水之宝地,明代《西关志》记载,石佛寺在居庸关北15里,因有石凿大悲佛像而得名。
石佛寺,元朝末年修建并兴盛,石佛寺村座落于石佛寺旁,因石佛寺而得名石佛寺村;明朝戚继光将军在修建八达岭长城期间日夜前往石佛寺颂念《金刚经》,以助万里长城修建后抵御外强屹立不倒,故先有石佛寺而后有八达岭长城之说;
清朝康熙皇帝当年御驾亲征准葛尔丹时为了确保得胜特意绕道前来石佛寺烧香祈愿而后得以凯旋归来;近代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实施方案屡屡不定,为了得到佛祖点拨每日往石佛寺烧香祈愿而后终得佛祖点拨顺利完工。
石佛寺,今有各地商贾为事业前来许愿还愿,有老者为健康前来许愿还愿,有青年男女为爱情前来许愿还愿,有中年为子嗣前来许愿还愿,可见石佛寺庙宇之灵验。
寺庙简介
石佛寺,古称佛岩寺,《西关志》载:“佛岩寺在居庸关西北二十五里,兴废无考,维寺中石佛一尊刻辽开泰四年(圣宗年号1015年)字迹, 壁间又书元大德十一年(成宗年号1307年)造字迹,约之创自辽金时,其为古刹信矣。”石佛洞石佛为县级文物,位于残长城北侧米,周围连绵群山,有一天然板石洞,洞口高2米,阔4.7米,深5米, 内有坐式石佛一尊高2.85米,雕刻精细,造型浑厚,独具风格,为北 京地区少有的石雕佛像,保存完好。 林中有山小路与该洞相通。
佛寺石碑
当“水关长城”已经被“修缮”的完全见不到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幸好这里还有其他古迹能够艰难的“幸存”下来,那就是“石佛寺”。为了尽量不去破坏历史遗迹,游客所看到的“石佛寺”是分成两个部分的:“寺院”和“佛爷台”。开车驶下“八达岭高速”,离开收费站,马上就可以看见路边的一处古迹:佛爷台。这个地方太不起眼了,如果不是旁边立着一块还算醒目的“石佛寺”石碑,我可能根本就不会把它和“寺庙”联系到一起。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佛爷台”上面供奉着十三尊神像。坐北朝南的“主尊”一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侍从”,东西两翼另外还各有五个神像。这些都是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元代石像,雕刻技法古朴,服饰独特、形象生动。
主体建筑
“石佛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关长城”景区内部,距离我们住的度假村非常的近。现存的寺院,只是建筑遗址,原寺已于1901年被八国联军焚毁。由于修建“八达岭高速”,将寺院迁建于此,并且将散落各处的十多尊石像收集整理,在这里供奉。
两进院落
寺院的规模非常小,还没有我们住的度假村的三分之一大,只有两进院落。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在第二进院落里,两边连着寺院的后墙。从大门口斑驳的匾额上,就可以看出这里人气的冷清,估计没什么游客会来。
景区布局
一、石佛寺《五言诗》
长城古道旁,佛寺村人氏,先人拓居处,后辈儒道释。
佛寺七百年,香客踏破靴,众口说灵验,缕缕香不绝。
百年京张路,当年贯八达,一步一维艰,过山过岭峡。
长夜难明时,千虑各种法,青灯伴古佛,方案终究寡。
正月十五日,注目大”佛"字,佛字散开来,只余“弗"形式。
开示在眼前,佛指迷津路,搬开两条轨,"之"字全解除。
自强靠正知,不忘心始初,世世为我尊,更赖佛支柱。
庙宇大与小,灵验才是真,御驾准噶尔,下马躬其身。
一路旌旗展,敌酋望风逃,收拾好西北,凯旋紫禁朝。
继光筑水关,《金刚经》不辍,无量佛力现,长城永不破。
二零一六年,古寺着新饰,继往又开来,顶礼石佛寺。
二、亿年玄臧石佛的渊源:
二零一六年,重兴石佛寺,外出寻宝。行至五台清凉世界,身乏倦困,觅一处荫凉山体小憩。甫一坐下,顿感浑身生力,背部火热似有阳光照耀,似梦非梦中,转身而视,倾刻,山体晃动,树木花草离山而去,空白之处,突兀巨石,石中众菩萨或坐或站或行于半空,众生膜拜其衣袂之下。愕然间,忙合十俯首,少倾,仰头再观,此巨石竟与山体脱离,独立而出…缘、缘、缘。石佛寺造化深厚,佛祖垂爱,恩赐巨石,遂启运回京,供奉于高台之上
三、千年石佛:
五尊千年石佛,从左至右一次是:上师,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上师
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碑,原文260字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