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真光中学

来自 中考网 的图片

真光中学(True Light Middle School),是位于中国广州香港的一系列中学的统称,其共同起源于187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广州沙基创办的“真光书院”。

作为全球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一[1],基督教(主要分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流派)在全球上百个国家获得国教或准国教地位[2],信徒多达21亿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目录

简介

共同校史

  • 1872年6月16日,美国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宣教士校祖那夏理女士于广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容安街)创立真光书院(True Light Seminary), 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
  • 1875年,校舍被大火焚毁,美国差会拨款重建,但只能容纳40人。
  • 1878年,书院选址在广州长堤大马路仁济街(现仁济路,即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部)易地办学,有3幢校舍,仅有100多名学生。仁济旧址为一幢三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坐东向西,西邻仁济街。西面第一层外墙涂抹黄色颜料,第二、三层皆为水泥石米批荡。其余外墙为红砖砌成。楼户正面楼顶有三角形山花装饰,后为人字形屋顶。如今楼房外保存较好,内部结构已改变,现为中山二院急诊部(急诊室)。
  • 1888年,真光书院学生已达100多人,有大班、中班、细班和妇人班。
  • 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真光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
  • 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
  • 1913年,那夏理与美差会商议扩建新校。经校董事会决议,在芳村海旁地购买到一块地皮,以建造新校舍,后发现该处地势低洼,易受洪涝威胁,于是改议新址。后来美差会以11000元港币的代价,在白鹤洞蛇岗上购得土地60亩,建造新校,指派牧师祁约翰博士负责办理,并特聘差会工程师靳先生Mr.G.Gunn具体负责。
  • 1917年,新校舍主体工程落成使用,包括校舍有教学楼一座、学生宿舍两座、食堂一座、教员宿舍一座,以及一些较小的建筑物。同年夏,真光学校改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有学生93名,第一任校长为祁约翰J.w.Geighton,1919年首届中学毕业生仅有6人。真光女中与原仁济街真光学校属同一校董会领导。原仁济街真光学校的师范班学生转入白鹤洞私立真光女子中学,师范班停办,但继续办小学和成人班,毕业生可以直升白鹤洞真光中学。经那夏理女士与碧卢夫人协商,原师范班并入碧卢夫人创办的慈爱幼儿师范,地点在西村美华岗,改名为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并增设小学师范科,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即现时广州市协和中学的前身。同年,真光由罗刘心慈女士出任代理校长,两年后正式就任校长,这是真光首任华人校长。
  • 1923年,校祖那夏理回国颐养;1924年逝世。
  • 1925年,改由罗刘心慈的次女罗道真任校长。
  •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规定,教会设立的学校,必须呈报立案。
  • 1928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外国人、外国教会不得在华办设中学的规定,美国长老会指示真光交回华人主办,祁约翰回国,交由华人主持的和真光关系密切的中华基督教会仁济堂接办,由关怀素女士接任真光校长。改组校董会,由关恩佐任董事长,罗有节Yau Tsit Law任校长(罗有节为刘心慈长女)。
  • 1930年6月18日,真光举行第一次校董会,组成以黄玉贞女士为首的18人校董会,决定聘请麦廷锦教授为校长,委以办理私立真光女子中学向政府立案有关事宜。仁济街真光学校遂自行组织校董会与女中分开管理。
  • 1934年,麦校长辞职,校董事长黄玉贞女士及副董事长龚约翰牧师礼聘岭南大学教育系何荫棠教授担任校长职务。同年9月,开课后何校长调查生源,发现20%学生来自香港,为方便香港学生升入真光中学,向董事局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香港创设分校,开设小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升真光中学,这既方便香港的小学生入学,又可以扩大真光中学的生源。其想法得到校董事会支持。由校董事会支借8000港元给何校长,作为在香港开设分校的经费。何校长又得到岭南大学同学何玉英女士的支持,并聘请真光中学社会科主任马仪英女士一同赴港创设分校。他们到达香港以后,先物色热心人士,组织起校董会进行建校的准备。
  • 1935年,何荫棠于香港租用坚道26号楼字作为校舍,设立真光小学,并附设幼稚园。何玉英女士负责行政、联络及筹款等工作并兼校董会董事。马仪英任校务主任。后学校扩大校舍,购得坚道75号作为新校舍,并易校名为香港真光小学,由何玉英女士出任校长。
  • 1938年,仁济街真光学校增办初级中学,因当时广州已有真光中学,而教育部规定,在同一市区不准有同名同级的学校,故改一字命名为广州市私立真中中学(简称真中中学或真中女中),白鹤洞校区依然为私立真光女子中学。1月至10月,中日战争发生后,日军飞机经常空袭广州,社会混乱,学校被迫停课。同年10月25日,学校迁往香港肇辉台续办,并把白鹤洞真光女中、真中中学(含小学)及香港真光小学合并为一校。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已迁香港的白鹤洞真光女子中学也被迫停办。
  • 1942年7月,何荫棠校长率领师生离开香港,抵达广东连县三江墟上课。同年10月,在广西桂林开设分校,1943年春开课,设初中和小学部,学生200余人。由于三江位置过于偏僻,同年夏天学校迁到广东曲江上窑。
  • 1944年5月,豫湘桂会战爆发,真光又迁至连县双喜山。
  • 1945年1月中旬,日军逼近连县北部,师生徒步30里,暂避三江。2月,连县恢复常态,学校迁回双喜山。8月,中日战争结束。9月18日,真光中学300多名师生从连县返回广州白鹤洞校址复课,有高中六个班,初中三个班。真中中学迁回仁济路原校址复课,有初中三个班。
  • 1946年,香港真光小学复课。
  • 1947年,李耀宇校长辞职赴美,由马仪英博士继任白鹤洞真光校长。同年白鹤洞真光、仁济街真光、香港真光,联合庆祝创校75周年纪念;香港真光小学坚道校舍增办中学,开办初中,并于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
  •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董会决定学校再度迁往香港,由马仪英负迁校之责。马仪英抵港后,选定九龙塘窝打老道115号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记注册,定名为“九龙真光中学”,由马仪英任校长。广州真光人去楼空,剩下的两校区校舍。10月21日,中共控制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派接管小组接管了市教育局(后成立广州市文教局),并陆续派员接管了各学校,其中包括真光女中、真光小学(含真中女中)校舍。接收后,中共把三校最终改为公办学校
  • 1973年,真光女书院正式开办。

校名

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一句话:

校训

学校创立时,校祖订立校训为“尔曹乃世之光,尔光当照人前”——“尔乃世之光”(Thou Art the Light of the World,你们是世上的光),乃根据圣经马太福音五章十四节(Matthew 5:14)。

1984年校训恢复后,校方自行对原校训“赋予新含义”——当你从学校获得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就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真光学子要用自己掌握的本领,为社会尽力尽责,发热发光,用自己的好行为去影响世界,服务社群,忠诚地为自己的祖国和民众作出贡献。 也有真光儿女的十项目标,鼓励学生

校徽

真光校徽原是一颗八角银星,呈放射状对称排列。象征伯利恒之星光芒四射,意让学生仿效伯利恒之星引人认识神。

校服

自创校以来,真光女儿都是身穿朴素的浅蓝色长衫,头结孖辫。校方希望能培养学生成为“语禁高声,喜禁大笑,行禁阔步”的端庄淑女,也希望学生除拥有中国女性优良美好的传统外,亦同时兼备现代女性果敢、坚毅、不让须眉的特质。

广州祖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在中国大陆消灭所有教会学校,施行无神论教育,广州真光也不例外。1954年,真光女子中学被改为广州市第二十二中学,直至1984年才获准恢复,不过当时恢复的校徽、校歌、校训皆被篡改词句或意思,至今仍未恢复。香港4间分校则一直保留了所有传统,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服及校名。

视频

真光中学 相关视频

十分钟了解五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全球传播路线地图!中国对佛教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