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藜」一般是指「藜」.
藜(拉丁學名:Chenopodium album L.),藜科藜屬植物。它分布於全球溫帶及熱帶以及中國各地。
其莖直立,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葉片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楔形至寬楔形;
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花兩性,花簇於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狀圓錐狀或圓錐狀花序;
花葯伸出花被,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胚環形,花果期5~10月。
它生長於海拔50~4200米的地區,見於路旁、荒地及田間。
別稱: 粉仔菜、灰條萊、灰灰菜、灰藋、白藜、澇藜、澇藺、落藜、鹽菜, 金鎖天、灰藜、水落藜、灰條、灰蒴、灰莧、灰莧菜、 土蠶藥、沙莧菜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
莖直立,粗壯,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多分枝;枝條斜升或開展。
葉片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楔形至寬楔形,
上面通常無粉,有時嫩葉的上面有紫紅色粉,下面多少有粉,
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為葉片長度的1/2。
花兩性,花簇於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狀圓錐狀或圓錐狀花序;
花被裂片5,寬卵形至橢圓形,背面具縱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邊緣膜質;雄蕊5,花葯伸出花被,柱頭2。
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雙凸鏡狀,直徑1.2-1.5毫米,邊緣鈍,黑色,有光澤,表面具淺溝紋;胚環形。花果期5-10月。
全草黃綠色。莖具條棱。葉片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
呈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葉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灰黃綠色,被粉粒,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長約3cm。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
生長習性
生長於海拔50米至4,200米的地區,生於農田、菜園、村舍附近或有輕度鹽鹼的土地上。
分布範圍
分布遍及全球溫帶及熱帶,中國各地均產。[1]中國除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外,其他地區均有分布。
繁殖栽培
- 雜草防治
小麥、棉花、豆類、薯類、蔬菜、花生、玉米等旱作物及果樹,常形成單一群落。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 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防治等方法。
化學成分
全草含揮髮油。葉的脂質中68%是中性脂肪,內含棕櫚酸、廿四烷酸、油酸、亞油酸及谷甾醇、廿九烷、油醇、蠟等。
根含甜菜鹼、氨基酸、甾醇、油脂等。種子含油5.54~14.86%。
食用價值
藜可供食用,也可作飼料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