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牽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白牽牛 |
中文名稱:白牽牛 拉丁學名:Pharbitis(L.)Choisy.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旋花科 |
白牽牛(學名:Pharbitis(L.)Choisy.),一年生攀援草本。莖纏繞,長2米,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互生,葉片寬卵形中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長4-15厘米,寬5-14厘米,基部心形。花腋生,單一或2-3朵着生於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被毛。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厘米,3瓣裂。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別稱:草金鈴、金鈴、黑牽牛、牽牛子、黑丑、白丑、丑牛子、二丑
形態
白牽牛,一年生攀援草本。莖纏繞,長2m能上能下,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
葉互生;葉柄長2-15cm;葉片寬卵形中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長4-15cm,寬.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柔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被微硬的柔毛。
花腋生,單一或2-3朵着生於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被毛;苞片2,線形或葉狀;萼片5,近等長,狹披針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狀,長5-10cm,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絲不等長,基部稍闊,有毛;雌蕊1,子房無毛,3室,柱頭頭狀。
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cm,3瓣裂。種子5-6顆,卵狀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黃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形態與牽牛相似,主要區別點是:葉片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長4-18cm,寬3.5cm,通常全緣。花腋生,單一或2-5朵成傘形聚傘花序,萼片卵狀披針形。
藥理作用
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根素(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據動物試驗,黑丑與白丑瀉下作用並無區別。關於牽牛子的瀉下作用原理,研究很少,它與硫酸鎂、大黃不同,在瀉下時,不引起血糖的劇烈變化,但能加速菊糖(Inulin)在腎臟中之排出,可能有利尿作用。牽牛子的水、醇浸劑對小鼠皆有瀉下作用,但經煎煮後,即失去作用。除去牽牛子甙後的水溶液,似仍有瀉下作用,故除已知的牽牛子甙外,可能還含有其他瀉下成分。在體外試驗,黑丑、白丑對豬蛔尚有某些驅蟲效果。牽牛子甙似能興奮離體兔腸及離體大鼠子宮;靜脈注射1mg/kg對麻醉犬、兔的血壓、呼吸無明顯影響。對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對人有毒性,但不大,大量除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與粘液血便外,還可能刺激腎臟,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三色牽牛(Ipomoeatricolor)含異麥角酰胺(Isolyserga-nide)、麥角酰胺(Lysergamide)及裸麥角鹼,有致幻作用。致瀉:種子乙醇或水浸出液1.5-3g/kg灌胃,對小鼠有瀉下作用,但煎劑則失去致瀉能力。興奮平滑肌:所含樹脂0.2%濃度,對家兔離體腸管及子宮均有興奮作用;皮下注射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為37.5mg/kg。牽牛子甙水解產物的鹽,可使豚鼠小腸、盲腸、大腸收縮,而牽牛子甙本身無此作用。
化學成份
1.白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約3%,系樹脂性甙,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pharbit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裂葉牽牛子酸(nilic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acid)及戊酸(valericacid)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牽牛子酸C系由番紅醇酸(ipurolicacid)與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縮合而成的甙,牽牛子酸D比牽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種子還含生物鹼;裸麥角鹼(chanoclavine),野麥鹼(elymoclavine),狼尾草麥角鹼(penniclavine),田麥角鹼(agroclavine),麥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黴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黴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黴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
2.圓葉牽牛種子含赤黴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聖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羥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羥基膽甾-6-酮(brassinone),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麥角類生物鹼(ergotalkaloid)。
藥用價值
《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白牽牛散
處方白牽牛子(炒)1兩,青橘皮(去白,焙,炒)1兩,木通(銼)1兩。
製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膜外水氣。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廳類聚》引作「白牽牛子散」。
注意忌鹽一百日。
《金鑒》卷十六:白牽牛散
處方白牽牛(半生半熟)1錢,甘草(炙)1錢,橘紅1錢,白朮(土炒)1錢,桑白皮1錢,木通1錢。
功能主治膀胱蘊熱,風熱相乘,小兒陰囊腫兼四肢腫,二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