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河

(重新導向自 白河县)

白河縣秦為鍚縣,屬漢中郡;北周時改稱豐利縣,屬西域郡;宋廢除;明成化八年(1472年)於旬陽東置白河堡;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設白河縣,以境內白石河得名。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白河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1]

目錄

地理位置

白河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巴山東段。北臨漢江,隔江與湖北省鄖西縣相望,東、南部分別與湖北省鄖縣、竹山縣接壤,西與旬陽縣相連。位於秦頭楚尾,古稱「南走巫夔,北通商洛,東扼均房,關南險奧,白河尤屬襟喉。介於東經109°37″~110°10″,北緯32°34″~32°55″。全境東西長53.3公里,南北寬41.5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

旅遊

白河石長城遺址

白河縣境,發現多處石長城遺址,從旬陽縣延續而來,蜿蜒於崇山峻岭間。卡子鄉三雙村與湖北茅塔界嶺溝交界的山脈中峰上,有石壘城牆,有城門,門寬2.2~3米,石門坎高0.33米,石門轉窩直徑0.14米,深0.02米,轉窩靠陝西一邊。牆高1.62米,厚2.84米,石頭風化嚴重。朝湖北方向有石板構築成的「娘娘廟」一座,建於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門上有一對聯:「威揚秦楚神通大,福庇山河顯巒高。」

卡子鄉和平村的界嶺處,今秦楚交界漢白公路旁,山脈中峰處,有毛石頭壘砌的城牆,高處1.5米,低處0.5米,牆厚1米,少數地方有垛。四新鄉晏家扒以南,有石城沿山嶺而上,沿秦楚分水嶺東西向延綿約0.5公里,牆厚約3米,有門寬2米,起伏於林莽深處。

南岔鄉小界嶺,有城門洞,城門以西有城牆數里,城門空寬1.4米,西邊牆高2.45米,厚3.6米,門上無頂。沿秦楚兩省界嶺約15公里,石城牆清晰可辨,大部分地段保存較好。其間有城門洞四處,箭樓五處。梭子溝墒城門洞有石門檻等。門洞高均1.72米,寬2.33米。箭樓高2.4米,寬4.08米,其中一箭樓內有台階,砌城門和箭樓的最大石頭長2.38米,厚0.25米,寬0.5米。白河(包括旬陽)石長城遺址,有別於陝北,關中地區的土夯、磚砌長城,為研究戰國時秦楚爭霸和中國古長城史提供新的重要資料

張家大院

白河古民居張家大院位於白河縣卡子鎮友愛村七組,宅院分上、下兩院,相距300米左右。均建於清中期,兩院坐東北、向西南,坐落在界嶺河畔,漢白公路對面。

下院宅院占地約3000平方米,為兩幢各一進三座院落,兩牆相距80幾分,形成正文形整體,中軸線自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庭、中堂、後室,甬道及兩個天井,兩側有廂房。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房屋以西至5間兩設封風牆,院外觀看,封火牆木林立,飛檐以、鳳等為主要造型,簡潔別致栩栩如生。檐下施水墨彩儈,迴廊、欄杆、窗欞均為鏤雕,大門為石雕門坊,額題「振否鼓家」四字。大門兩側高3.64米的石門壁上,左雕刻「兩岸綠楊一灣芳草即此是江陵勝概」,右側為「庭前孝養門內出聲何處訪珂里名家」等30字楹聯。南方一幢建築風格與北幢大致相同,中軸線從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廳、天井、中庭、天井後堂。前廳兩側的廂房為青石磨製的圓型門洞,門楹、窗欞均為鏤雕。門額為「樹德務滋」四字,中庭石雕門額四字為「孝友世家」,檐下水墨彩儈。

革命烈士陵園

白河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原地魁星山南側山凸處。1972年在鐵道兵13師的幫助下,遷移至魁星山西坡。陵園占地近百畝,四面環城。北臨東流漢江,南跨「鐵龍」滾滾。整座園陵綠陰聳聳。園內建有紀念碑、魁星樓、碑亭、清風亭、革命烈士陳列室、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重點仿古建築物。1989年9月被列為縣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陝西省委授予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 園內共安葬着158名烈士,當中有兩次解放白河英勇犧牲的烈士,有為三線建設貢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鐵道兵戰士,還有一等戰功的劉安林烈士,是白河縣和鄰近縣、市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

視頻

白河 相關視頻

大美漢江 白河
《張家大院》-·白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