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
白梅 | |
---|---|
图片来源 | https://b2b.hc360.com/supplyself/179854620.html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白梅 汉语拼音:Bái Méi |
白梅,中药材名。为蔷薇科植物梅ArmeniacamumeSieb.的果实经盐渍而成。具有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厥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1]
目录
药理简介
中文名:白梅
拼音名:Bái Méi
英文名: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
别名:盐梅、霜梅、白霜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经盐渍而成。
采收和储藏
采摘未成熟果实,用盐水浸渍,日晒夜渍,约经 10d即成,久则表面生霜。
原形态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部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性状
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绿白或黄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质。剥开果肉可见椭圆形果核,类白色,表面可见蜂窝状小孔。气微香,味酸、咸。
炮制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性味
酸涩咸;平;无毒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主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痫,痰劂口噤,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各家论述
- 1.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 2.《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 3.《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 4.《本草图经》:除痰。
- 5.《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