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烘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烘托

烘托,1.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象鮮明

2.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3.陪襯,使明顯突出。[1]

基本解釋

(1) [add shading around an object to make it stand out]∶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像鮮明。

(2) [set off by contrast;throw into sharp relief]∶陪襯,使明顯突出。

以寫景烘托人物性格。[2]

引證解釋

1.中國畫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運用此法。

2.通過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鄒韜奮 《萍蹤寄語》九五:"在一個牆上鑲着很大的玻璃框,裡面陳列的是一幕用電燈烘托着的全景。" 秦牧 《藝海拾貝·變形》:"它們簡直完全不合於實際人體的比例,但是它們的確把主要想表達的事物烘托出來了。"

古詩詞手法

用於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後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泛指陪襯,使明顯突出。

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着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作者意欲極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讚賞、痴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讚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託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以物烘托人

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淒清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適的《別董大》首二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以物烘托物

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於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裡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示例

①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②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着。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裡,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魯迅《藥》)

③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處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魯迅《故鄉》)

④臨近正午的時候,霧散開了。葫蘆壩依然是青山綠水的老樣兒。那些即使是冬天也不枯落的一簇簇翠竹和大片大片的柏樹林盤,使這塊壩子永遠保持着一種青年氣盛的樣子;而那些落葉的桑樹和梨兒園子,遠遠看去,灰濛濛的,像一片輕煙,又給人一種悠然迷離的感覺,加上這環繞着大半個壩子的柳溪河碧綠的流水,葫蘆壩確實是個值得留戀的好地方!(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⑤小芹今年十八了,村裡的輕薄人說,比她娘年輕時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⑥你看,那位扎兩隻羊角辮的姑娘喜得滿臉緋紅,把兩隻裝滿金色玉茭的筐從田裡提到田埂上,把扁擔穿進繩套,汗也沒顧上擦一把,便朝後邊的姑娘們一招手:"同志們,走哇!"

語音剛落,只見三十二條扁擔顫起來了,三十二條搭肩的毛巾飄起來了。……(趙占山《接過前輩的扁擔》)

⑦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朱自清《春》)

例①要說的明是相思的苦,卻不直說,而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來烘托;

例②寫天氣、鳥蟲,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要藉此來烘托出秋天後半夜的空曠、沉寂;

例③寫故鄉的荒涼情形,是藉此來烘托出作者在反動統治下的深刻的鄉愁;

例④用葫蘆壩正午霧散的景象,暗示當時中央的整頓方針給壩子帶來生氣的形勢,也襯托人物"繡"自留地之"花"的心情;又用遠處"灰濛濛"之景,透露囿於歷史條件,還會有陡變的風雲。

⑤寫青年小伙子們總想跟小芹在一起說話做事,以此來烘托青年小伙子們對小芹的愛慕;

⑥寫"三十二條扁擔顫起來了,三十二條搭巾飄起來了",是以此來烘托三十二位姑娘英姿颯爽、健步如飛地歡快勞動的形象。也有襯托的意思。

⑦寫了中國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塗抹淡墨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這裡是襯托的意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