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溪北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溪北书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占地面积20多亩,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溪北书院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现为文北中学所用。书院坐北朝南,由大门、讲堂、经正楼、经堂和斋舍五部分组成,全部砖瓦结构,其间由东西廊相连,四周由围墙环绕。南开山门,阔三开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琉璃瓦,门匾上为清末书法家杨守镜所题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

2019年10月16日,溪北书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溪北书院

地理位置:海南省文昌市

占地面积:20多亩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8-0420-3-223

主要建筑

水塘

溪北书院前方的水塘呈半月形,它作为中轴线上的起始,是整个书院空间序列的“引子”。

水塘代表了建筑语义结构的需求——书院作为传道授业、修身养性之所,其地位相对神圣,平静的水塘增加了书院的庄重感,并且或有“淘洗心中杂念”的暗示在其中,暗示学生潜心学习。水塘作为主观感受的创造物,在书院的结构构成中并非必要存在,因此拘于场地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并非海南每所书院均有。但溪北书院的证明,水塘确实作为一个“引子”,对营造书院宁静庄重的气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头门

溪北书院的第一进是书院的正门,通常也叫做“头门”,是书院的主入口。

头门作为书院空间序列的序曲,仅起到入口和过渡的作用,其建筑规模不大,形制也较为简单。进入到溪北书院内部,第一进院落形成书院的园林区。一个成熟的书院体制,其教育环境也是有所讲究的——良好的园林环境可提供学者游憩的场所,这也是儒家学说里崇尚“比德自然”的体现。在溪北书院,两棵葱郁的枇杷树和石质日晷标志了书院的年代,植物花草相映成趣,同时也给书院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讲堂

溪北书院讲堂是一座开敞式的建筑。正中为讲学的正厅,明间三开间前后开敞,无墙体围合。正厅两侧安排有房间,作为学者休息和教学准备之用。此外,讲堂也是书院其他重要集会活动(如祭祀等)的场所,开敞的空间也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教学的单位,师生的生活区域也是书院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地位居于较弱的位置。生活区域称之为斋舍,通常位于书院的中部两侧,以侧屋和厢房的形式存在。溪北书院讲堂后有东西两廊,与书院后部建筑相连接。走廊外侧分别为一座三进式院落,相传作为书院相关人员的生活居所。此系溪北书院特有,非海南书院普遍特征。

藏书楼

溪北书院的“经正楼”是一幢专用的藏书楼,它的重要功能是收藏、编校书籍较之对外的教学区,它们通常位于书院的后部,位置更为私密和安静,作为整个书院建筑序列的尾声,供书院内部使用。溪北书院“经正楼”,原址为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后因在台风中坍塌于民国十年(1921年)重建,是一幢南洋风格的二层建筑。曾经此为书院的藏书处,赫然屹立在书院中轴线的最末端。

历史沿革

溪北书院由清末铺前籍书法家潘存发起筹资建造,并获得了雷琼兵备道朱采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潘氏族谱记载,潘存出生于文昌铺前港头村,幼时人称“神童”,后入仕为官,进京数载,直到晚年思乡情切,方归故里。他热心教育事业,在张之洞朱采等人的支持下,修得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从书院建成直至清宣统三年间(1909年一1911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大批人才。辛亥革命后,溪北书院一直作为学校。

文物遗存

匾额

溪北书院门匾上刻:“溪北书院”四个大字,系清末书法家杨守镜(宜都人)所题。此外,“经正楼”还挂有“讲堂”木匾额。

木雕

溪北书院的木雕是装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木雕装饰普遍出现在门窗隔扇等位置,木雕的元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较为简单,为广曲和草尾等基本型,另一类装饰元素为传统吉祥图案。

广曲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比较常见,图案形似“回”字、“卐”字,扭曲反转寓意福寿吉祥;草尾在中国内地民居中不多见,但却是海南民居中最常用的装饰元素之一。它以花草为基础纹样,呈带状缠绕,形成多种曲线造型,意同盘长,取义永恒。海南人生性谦卑,常以低贱的草尾自居,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对待世人,这是本土人文文化在建筑中的最直观的体现。

在该书院木雕装饰中,出现了龙头、兽、松树、莲花、花篮等图形,与草尾、广曲等基本图形相结合,形成多种组合图形,借吉祥图案的传统意义或谐音表达美好的祈愿。值得一提的是,“龙”这一代表皇权的图案,出于礼制的约束,通常不允许出现在民居建筑中;而地方书院建筑虽属民间建筑,但却有“龙”的形象出现,一方面显示出该处的修建时代较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宽容。

历史文化

潘存

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铺前镇港头村人(后迁白沙园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出生,7岁读书,一目数行,塾师甚异之。操笔为文,滔滔不歇,号为神童。岁试屡获首名,但因两次守孝,直到34岁始中举人。不久,在户部福建司任职。他工诗、古文辞,书法亦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日本学者名士特别珍爱潘存书法,不惜重价争购。曾著《书法溯源》一书,镜六书之渊,订百家之讹谬。晚年致力于兴学育才,曾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海南文昌蔚文书院、琼山苏泉书院任教,后同观察使朱亮生创建文昌县溪北书院。遗著有《克己集》、《论学十则》、《楷法溯源》及诗词《赏花有感》等,后人编有《潘孺初先生遗集》。

张之洞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

书院堂联

修建溪北书院后,潘存购藏了许多书籍,勉励年轻人勤勉读书,并亲自撰写堂联。溪北书院至今还保存着他的手迹:“学问无他,求益乎身心家国天下;载籍极博,折中于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他对后人的期望,也是他终其一生的写照。

文物价值

溪北书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县铺前镇境内,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 ,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16日,溪北书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溪北书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座落在文昌市铺前镇文北中学校园内。

视频

文昌为何人才辈出---第三集 溪北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