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洪醒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洪醒夫
洪醒夫全集 封面 - 洪醒夫著 ; 黄武忠, 阮美慧主编
出生 1949年12月10日
台湾彰化县二林镇
逝世 1982年7月31日(1982-07-31)(32岁)
职业 作家、小学教师
国籍 中华民国
代表作黑面庆仔》、《市井传奇》、《田庄人》、《洪醒夫集》等
父母洪来用、母 林彩鸾
儿女 洪承甫
洪承民

洪醒夫(1949年12月10日-1982年7月31日),彰化县二林镇人,原名洪妈从,意为顺从妈妈的乖小孩,同学私底下叫他,<洪毛>。另有笔名司徒门马丛洛堤林边,是家中的长子,其后有七个弟弟,三个妹妹。

七零年代的乡土文学-田庄作家

父亲名曰洪来用,母亲名曰洪林彩鸾,是勤俭刻苦的庄稼人。洪醒夫的家族世代务农,父母、叔叔、伯伯们都不识字,他必须在假日帮忙农事,农人生活的辛酸是他所熟悉的,因此对于贫穷加诸生活的压力,他有深刻的体验。生长的家乡环境与童年的时光,是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被誉为农民作家,有【田庄作家】之称。毕业于台中师专,曾担任小学教师,由于被学生昵称为<毛毛虫>,觉得不雅,所以改名为洪醒夫。[1]

生平

十八岁即步入写作投稿之途,创办《这一代》月刊,参加“后浪诗社”,助理《台湾文艺》的编务,主编《六十四年短篇小说选》、《大家文学选--小说卷》等。1967年在台湾日报副刊连载短篇小说,1968年和苏绍连萧文煌在台中筹组“后浪诗社”,1970年与陌上桑乔幸嘉黄朝湖等人将已停刊的文艺杂志《这一代》复刊,曾得吴浊流文学奖佳作。

1974年与台中师专同学林碧云结婚,婚后继续创作,与妻林碧云育有洪承甫、洪承民二子。

1975年至神冈乡社口国小任教。

1982年7月31日安迪台风登陆当天,因台风夜搭计程车出车祸伤重不治,得年33岁。遗孀林碧云后来有另嫁他人。

洪醒夫曾经和友人说想将笔名取为“洪醒夫斯基”,向俄国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看齐。[2]出身农村的他,作品都取材于真实的体验,对70年代台湾农村的变迁有著十分细腻的描写。隐地曾设“洪醒夫小说奖”以为纪念。

台湾教育部曾选录其作〈纸船印象〉、〈散戏〉两篇至国、高中国文课本,其中〈散戏〉曾获联合报小说奖。

作品特色

洪醒夫是战后台湾乡土小说家的代表之一,作品中反应早期台湾农村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描写的对象尽是卑微的小人物,不时呈现小说悲苦的情调。他常用严谨的文字、朴素的文字,以及鲜明的角色人物来写出朴实无华,读来却温暖动人的文章。

著作

著作分期

1967~1975(摸索期) 1975~1982(成熟期)
写作特色 诗:对生命的思索和体悟,与勇于探触社会底层悲苦的诚心。

小说:现代主义风格。

小说:关怀农村的小人物,拥抱台湾的土地与人民。
代表作品 诗:(喷泉)、(望夫石)

小说:(渴)、(人间游戏)

(散戏)、(吾土)、(黑面庆仔)、(猪哥旺仔)

小说集

  • 黑面庆仔》(台北:尔雅出版社,1978年)
  • 《市井传奇》(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1年)
  • 《田庄人》(台北:尔雅出版社,1982年)

小说选集

  • 高天生编:《洪醒夫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2年)

遗作集

  • 王世勋、利锦祥合编:《怀念那声锣》(台北:号角出版社,1983年)

全集

  • 黄武忠、阮美慧主编:《洪醒夫全集》(9卷:小说卷1-5、新诗卷6、散文卷7、书简卷8、评论卷9)(彰化:彰化县文化局,2001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