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珠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珠江
沈珠江
出生 1933.1.25
浙江慈溪人
逝世 2006.10.2
国籍 中国
职业 工程专家
知名作品 《计算土力学》

沈珠江(1933年1月25日-2006年10月2日),浙江慈溪人,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3年业于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1960年获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珠江主要从事土石坝研究和地基基础工程研究,沈珠江建立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提出了软土地基稳定分析的有效固结应力法。提出了新的胶结杆元件和一种基于损伤概念的双弹簧模型,并就建立现代土力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构想。参加过长江三峡深水围堰,黄河小浪底大坝、天津新港、上海港等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为中国水利水电和水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

《计算土力学》

人物生平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月25日,沈珠江出生于浙江慈溪观海卫镇。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到绍兴县立初级中学求学。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进入上海市立敬业中学学习。

1950年,毕业于敬业中学。

1950年,考入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因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于1952年转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学习。

1953年,毕业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分配到南京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室工作,任技术员。

1955年,为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生。

1956年,公派至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师从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崔托维奇教授。

1960 年5月,获副博士学位并回国,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南京水利科学院土工所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学报》主编。

2000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10月2日18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沈珠江发展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证明了两个极限分析原理;提出了软土地基稳定分析的有效固结应力计算方法,在天津新港、上海港等码头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开发了基于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并提出了一个适用软土的非线性模型,用于大量软土工程的计算。70年代后期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二维有效应力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建议了相应的等价粘弹性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该成果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土坝、尾矿坝和灰坝的抗震分析。70年代末开始进行土的本构关系模型研究,提出了多重屈服面、等价应力硬化理论和三剪切角破坏准则等新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实用的双屈服面模型,即著名的南水模型。80年代以来主持并参与"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高土石坝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工作,对土石坝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列改进,开发了系统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先后应用于中国长江三峡水围堰、黄河小浪底土石坝以及二十多座重大高土石坝的设计计算。80年代末,沈珠江呼吁重视原状土结构性的研究,把损伤理论引入土力学中,提出了代表材料脆性破坏的胶结元件,在此基础上建议了可以描述土体渐进破坏过程的双弹簧模型。90年代建立了新型的实用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基本框架,还提出建立现代土力学的设想。

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沈珠江指导博士生把饱和土的Boit固结理论推广到非饱和土,建立了非饱和土的广义固结理论,提出了折减吸力和广义吸力等新概念并建议了非饱和土统一变形理论,沈珠江倾心育人,培养出博士与硕士20余位,如学生刘恩龙。

论文著作

著作沈珠江先后撰写了在岩土力学与工程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计算土力学》和《理论土力学》两部专著。

论文

序号 人员 作品 刊物 时间 1 沈珠江 软土工程特性和软土地基设计 《岩土工程学报》 1998 2 沈珠江 土体结构性的数学模型-21世纪土力学的核心问题 《岩土工程学报》 1996 3 沈珠江 土体结构性的数学模型 《岩土工程学报》 1996 4 沈珠江 结构性粘土的弹塑性损伤模型 《岩土工程学报》 1993 5 沈珠江 广义吸力和非饱和土的统-变形理论 《岩土工程学报》 1996 6 沈珠江 桩的抗滑阻力和抗滑桩的极限设计 《岩土工程学报》 1992 7 沈珠江,赵魁芝 堆石坝流变变形的反馈分析 《水利学报》 1998 8 沈珠江,陆舜英 软土地基真空排水预压的固结变形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 1986 9 胡再强,沈珠江,谢定义 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0 沈珠江,徐刚 堆石料的动力变形特性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6 11 沈珠江 关于土力学发展前景的设想 《岩土工程学报》 1994 12 沈珠江 土的三重屈服面应力应变模式 《固体力学学报》 1984 13 沈珠江 应变软化材料的广义孔隙压力模型 《岩土工程学报》 1997 14 何开胜,沈珠江,彭新宣 两种Lagrangian大变形比奥固结有限元法及其与小变形法的比较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15 李国英,沈珠江 下限原理有限单元法及其在土工问题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 1997 16 蒋明镜,沈珠江 结构性粘土试样人工制备方法研究 《水利学报》 1997 17 沈珠江,陆培炎 评当前岩土工程实践中的保守倾向 《岩土工程学报》 1997 展开

社会任职

沈珠江曾担任《岩土工程学报》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以及第七、第八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等。

人物评价

沈珠江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终生沉心于学海耕耘,年过古稀而不辍,晚年以病弱之躯仍坚持向高难度课题挑战、并且亲自编写和修改计算程序,是鞠躬尽瘁、献身科学的楷模。他一生为学术创新而忘我探索,为学界振兴而呕心沥血,真知灼见众多,学术成就斐然。他才思敏捷,识见博深,勤于思考,善于开拓,立足学科前沿,导引学术方向,是推动中国土力学学科发展的指路人和先行者。(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评)

沈珠江院士,建立了著名的南水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为中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的理论发展、学术创新作出卓越贡献。(科学网评)

沈珠江院士从事岩土力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40余年来,为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国水利、水电、水运工程建设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号召大家学习和弘扬沈珠江院士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南京水利研究院张建云院长评)

后世纪念

2015年4月12日,著名岩土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珠江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铁心桥实验基地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