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江珧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珧柱
t01c003f787871ece53.png
图片来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939413&sid=716177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江珧柱

汉语拼音:Jiānɡ Yáo Zhù
别名: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归脾;肾经
功能:滋阴补肾;调中消食
主治:消渴;小便频数;宿食停滞

江珧柱,中药名。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味甘;咸;性平。归脾;肾经。功能主治滋阴补肾;调中消食。主消渴;小便频数;宿食停滞。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江珧柱

拼音名:Jiānɡ Yáo Zhù

英文名:Pinnapectinat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na(Atrina)Pectinata Linnaeus

出处

  • 1.出自《本草从新》。
  • 2.《闽中海错疏》:江珧壳色如淡菜,上锐下平,大者长尺许,肉白而韧,柱圆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县者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

采收和储藏

冬季至春季采捕,捕得后,除去肉,取后闭壳肌,鲜用或加工为干制品,俗称“干贝”。

原形态

栉江珧,贝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质稍薄而脆,高75-176mm,长170-335mm,壳顶细尖,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部较直,近壳顶处有一稍凹陷的足丝孔。往后渐突,后缘略弯或呈截形。壳无中央裂缝,表面有10余条放射肋,肋上具有略斜向后的三角形小棘。但有些个体(如较老者)放射肋不明显,棘无或不明显。生长线显着,细密,至腹缘呈褐襞状。壳类色泽,幼体呈淡黄褐色,或体内黑褐色。壳顶常被磨损而显露出贝壳内面前半部相同的珍珠样光泽。韧带淡褐色,与壳背缘几等长。近壳顶内面的前闭壳肌痕小,呈椭圆形;贝壳中部的后闭面痕大,呈马蹄形。外套痕略显,与壳缘相距甚远,在肛门背侧有一粗在外套腺,末端呈球形。足小,呈棒状。足线褐色细软,极发达。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以贝壳的前端插入泥沙内,仅后端1/3露出沙面。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雄性为乳白色,体外受精。

资源分布: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 1.旗江珧,含蛋白质,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s),硫氢化物(sulfhydryls),二硫化物(disulfides)。
  • 2.细长裂江珧内脏含江瑶青毒素(pinnatoxin)。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调中消食。主消渴;小便频数;宿食停滞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

各家论述

  • 1.《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 2.《本草求原》:滋真阴,止小便。
  • 3.《随息居饮食谱》:补肾。与淡菜同。[1]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江珧柱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