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韓城市是陝西省省內計劃單列市。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始置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稱韓城縣。1983年10月改為韓城市,2012年5月升格為省內計劃單列市,副地級市。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既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工業核心城市,又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秦晉咽喉,承東啟西,面向中原,連陝晉豫,是關天經濟區發展的「東大門」。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韓城位於中國牌圖中心部位,是西部與中部、陝西與山西、關中與陝西的交匯點,是華北入陝的第一道門檻,是秦晉黃河岸邊重要的工業能源與文化旅遊城市。同時,又是絲路經濟帶、陝甘寧經濟帶、黃河金三角與陝西東大門經濟帶上重要的一極。
韓城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境內有煤炭、石灰石、鐵礦石、煤層氣、鋁礬土、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水資源得天獨厚,境內黃河流程74公里,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5億立方米。[1]
建制沿革
韓城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域」的記錄。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史以「龍門」為韓城地域的代稱。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於韓,食采於韓原一帶,稱韓(侯)國。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於梁山,是謂梁(伯)國。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為秦穆公所滅,今韓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韓城縣誌》載:「韓,候、伯之國也」。
春秋時,晉封韓武子萬於韓原。《博物志》載:「韓,武子采邑」。武子後,獻子厥從封姓為韓氏,當時,晉占有河西之地與秦接壤。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秦與晉惠公夷戰於韓,秦敗晉,虜其君,晉獻河西地。周頃王二年春(前617年),晉伐秦,取少梁。
戰國時,周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年),少梁城屬魏。周威列王十四年(前412年),魏攻占秦繁龐。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三分晉地,少梁屬魏。周顯王七年(前362年),秦敗魏於少梁,俘魏相公孫痤,攻取魏繁龐城。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秦與魏戰元里(在今大荔縣境內),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為夏陽,置邑。
秦滅六國,夏陽屬內史地。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先後分封三王,董翳被封為翟王,領陝西北部地區。八月,劉邦入關中。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分內史郡之一部分為左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內史更名為左馮翊。夏陽屬之。
新莽時,改夏陽為冀亭,屬列尉大夫治。
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國都東遷,西京三輔(京兆伊、左馮翊、右扶風不變,冀亭又復名夏陽,仍屬左馮翊。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明帝永平二年(59),合陽併入夏陽。
三國時期,魏國雄居中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後屬華山郡。
東晉穆帝永和五年(349),上郡治所由膚施(今延安)遷居夏陽避羌亂。七年(351),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夏陽屬之。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宇文覺廢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陽併入合陽。
隋開皇十八年(598),夏陽自合陽分出,重新設縣,以古韓國改名韓城,屬馮翊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屬西韓州。八年(625)州治遷韓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5)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宣帝天成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後梁時,仍屬河中府。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將婁宿,自韓城履冰入陝,關中遂沒於金。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年),設禎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二年又復設禎州,縣址遷至今縣城西北二十里土嶺。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縣址遷回原址。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用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關道。雍正三年(1725),改同州為直隸州。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後,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取消道制,直屬省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併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仍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韓城仍為轄之。1983年10月國務院批准,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仍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為省內計劃單列市,副市廳級。
行政區劃
1948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1市8區84鄉。1950年4月調整為7區64鄉。1954年縮編為60個鄉,另設兩個街。1956年調整為2區20鄉。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11月合陽縣及黃龍縣的白馬灘地區併入後,全縣設11個公社,54個管區,409個生產大隊,其中在今市境內的有24個管區。
1961年8月恢復原縣建制,全縣設17個公社,254個生產大隊,1119個生產隊。1962年12月將2個生產大隊17個生產隊劃歸黃龍縣。至1982年,全縣共設3鎮、17個公社,267個生產大隊,1226個生產隊。1984年縣改市後,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產隊,實行鄉、村建制;城關鎮改為城區街道辦事處。
1990年,全市設1個街道,龍門、桑樹坪、芝川、龍亭、西莊5鎮,板橋、嵬東、昝村、蘇東、獨泉、盤龍、喬子玄、棗莊、夏陽、芝陽、林源、薛峰、王峰、大池埝14鄉,共37個居委會、274個行政村。1994年,撤銷城區街道,設立金城街道、新城街道。
1996年,轄2街道6鎮13鄉:新城街道、金城街道、西莊鎮、龍門鎮、桑樹坪鎮、芝川鎮、龍亭鎮、昝村鎮、喬子玄鄉、芝陽鄉、嵬東鄉、板橋鄉、薛峰鄉、大池埝鄉、盤龍鄉、王峰鄉、林源鄉、棗莊鄉、獨泉鄉、蘇東鄉、夏陽鄉。
1997年,蘇東鄉改為蘇東鎮,芝陽鄉改為芝陽鎮,大池埝鄉改為大池埝鎮,夏陽鄉改為夏陽鎮。調整後,韓城市轄2個街道、10個鎮、9個鄉。
2001年,撤銷蘇東鎮併入新城街道,撤銷夏陽鎮併入金城街道,撤銷大池埝鎮併入龍門鎮,撤銷棗莊鄉併入桑樹坪鎮,撤銷林源鄉併入王峰鄉。區劃調整後,韓城市轄2個街道、7個鎮、7個鄉: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龍門鎮、桑樹坪鎮、龍亭鎮、芝川鎮、西莊鎮、昝村鎮、芝陽鎮、盤龍鄉、喬子玄鄉、嵬東鄉、板橋鄉、薛峰鄉、王峰鄉、獨泉鄉。
2011年,撤銷獨泉鄉併入桑樹坪鎮,撤銷盤龍鄉併入西莊鎮,撤銷薛峰鄉、板橋鄉合併設立板橋鎮,撤銷喬子玄鄉併入芝陽鎮,撤銷王峰鄉設立王峰鎮,撤銷嵬東鄉設立嵬東鎮。調整後,韓城市轄2個街道、10個鎮: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龍門鎮、桑樹坪鎮、龍亭鎮、芝川鎮、西莊鎮、昝村鎮、芝陽鎮、嵬東鎮、板橋、王峰鎮。
2015年初,撤銷龍亭鎮、嵬東鎮,併入芝川鎮;撤銷昝村鎮,併入西莊鎮;撤銷王峰鎮,併入桑樹坪鎮。調整後,韓城市轄2個街道、6個鎮:新城街道、金城街道、龍門鎮、桑樹坪鎮、芝川鎮、西莊鎮、芝陽鎮、板橋鎮。
新城街道辦事處:轄12個居委會(狀元街、盤樂、安樂、金塔路、陵西路、喬南路、鐵路、西峙路、韓源路、礦務局、機電總廠、馬礦)、15個村委會(姚莊、潭馬、董村、盤樂、三星、坡底、相里堡、五星、河瀆、周原、留芳、新民、重陽、新農、趙村)。
金城街道辦事處:轄6個居委會(象山礦、礦務局總醫院、韓城電廠、礦務局建安處、礦務局總務處、鎮區街道)、27個村委會(蓮池、東營、文廟、廣場、晨鐘、薛曲、竹園、廟後、夏陽、英山、張堡、杜堡、段堡、東彭、西彭、蘇村、北蘇、顏家溝、坡頭、澗南、北澗、南澗、山底、王莊、城固、雙樓、范村)。
桑樹坪鎮:轄1個居委會(桑樹坪礦)、45個村委會(竹園、崖岔、楊家嶺、梁家山、趙家山、料角峁、龍鳳埝、楊家嶺、大曲頭、賈家塬、牛家山、張家溝、楊家溝、獨泉、高家台、院子、張家嶺、康家嶺、蘇家嶺、陳家掌、窯科、卓立、楊家灣、王峰、王家莊、龍骨嶺、上桑掌、下桑掌、劉家嶺、四洲廟、水草塔、程家洞、姚家埝、梁後、張家山、李家山、趙家溝、窯頭、澗東、桑嶺、街子、雙廟、雷鎮、查場、崖底)。
龍門鎮:轄7個居委會(下峪口煤礦第一、下峪口煤礦第二、街道、鐵廠、西鐵水泥廠、下峪口車站、燎原礦)、19個村委會(下峪口、北莊、橋南、上峪口、陽山莊、龍門、渚北、大池埝、西原、馬莊、上白礬、下白礬、三林、謝村、李村、大前、新林皋、北潘莊、林皋)。
西莊鎮:轄48個村委會(西莊、西賈、東王、西王、楊村、東莊、井溢、澗北、柳枝、郭莊、郭莊寨、上干谷、党家、塬村、柳村、薛莊、寺莊、許莊、溝北、王河、南趙、北強、南強、文嶺上莊、坪頭、白家山、嶺底、泡泉、道口梁、曹家山、張家山、陳家圪勞、樓子、官莊、吳村、薛村、化村、解家、白村、昝村、東賈、史代、解家老寨、張村、南潘莊、梁代、下甘谷)。
板橋鎮:轄25個村委會(板橋、前峰、明 星、紅星、清峰、峰火、峰塬、柏林、五四、東風、火炬、鋼鐵、勝利、躍進、紅林、薛峰、共峪、王家莊、裕峰、峰川、居峰、錄峰、衛峰、香山、林峰)。
芝川鎮:轄52個村委會(芝川、郭家莊、呂莊、柏香、芝塬、瓦頭、芝東、芝北、芝西、西少、灘子、南陳、北陳、富村、北周、南周、東少、桃李、東儀門、北陽、北頭、啟明、西莊、高門、堡安、華池、嵬陽、槐西坡、關圪嶗、巍峰、香塬、復興、巍星、城北、龍亭、城南、姚家莊、馬陵莊、東論功、西論功、東范家莊、西范家莊、後窯頭、大鵬、白家莊、新莊、三甲、愛帖、寺馬莊、城後、郝莊、阿池)。
芝陽鎮:轄44個村委會(芝陽、東趙莊、西趙莊、陶渠、石佛、清水、惠家坡、高家坡、張家莊、壽寺、北壽寺、露沉、賀龍、橋頭、南英、東英、西英、梯臘川、東弋家原、西頭凸、巨家溝、花馬莊、趙峰、柏峰、柳村、張莊、王村、馬村、冶戶溝、西弋家源、利塬、油莊、富家裕、楊河、樓子河、廟底、迪莊、高莊子、牧山、孟益溝、馬山、下圪勞、雷家塔、車廂壕。[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既是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工業核心城市,又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秦晉咽喉,承東啟西,面向中原,連陝晉豫,是關天經濟區發展的「東大門」。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韓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深山多為梁狀山嶺,一般海拔900米以上,韓(城)黃(龍)分界處的大嶺海拔1783米,為本市全境最高點。中部淺山區多為黃土丘陵,海拔600~900米。東部黃土台原,一般海拔400~600米,澽水下游川道和黃河灘地,多在海拔400米以下。市南的芝川口海拔357米為全市陸面最低處。境內山原川灘等地貌類型兼有,其中深山和淺山丘陵占總面積的69%。
氣候環境
韓城處於暖溫帶半乾旱區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13.5℃,≥10℃積溫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無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時,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雨量不均,多集中於7、8、9月份。春夏季易發生乾旱,夏季陣雨多、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韓城位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邊緣的內彎部和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的東部,以及秦嶺、陰山兩個緯向構造帶之間,在長期的地質構造演變中,沉積了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其種類有:煤、鐵、石灰石、白雲岩、鋁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岩、沙土以及與煤、鐵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儲量達103億噸,已探明27.74億噸,占渭北煤田的35.5%。鐵礦保有儲量為3014萬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19.58萬噸,石灰石啟遍布全市沿山地區,據華子山和西原兩處探測,保有量為4444萬噸。煤層氣資源總量為2080億立方米,達到開採品位的資源量為1907.6億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氣田。
水資源
境內主要河流有九條: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盤河、白礬河、鑿開河、院子河、堰莊河。另有支流六條,均屬黃河水系。黃河流經市境東部,流程65公里。地下水資源也極為豐富。全市水資源總量3.6億立方米,其中自產水資源總量為2.7億立方米,客水資源總量為0.9億立方米,合計可利用量2.5億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畝均510立方米。在我國北方屬比較優越的地區。境內黃河流程74公里,水資源總量為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2.5億立方米。
區域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韓城市常住總人口387041人,其中:新城街道46310人、金城街道33511人、龍門鎮39178人、桑樹坪鎮14324人、龍亭鎮21240人、芝川鎮20937人、西莊鎮24789人、昝村鎮17023人、蘇東鎮26899人、大池埝鎮20256人、盤龍鎮6358人、喬子云鄉9236人、芝陽鄉24849人、嵬東鄉17348人、夏陽鄉20118人、板橋鄉13284人、薛峰鄉4950人、王峰鄉10988人、棗莊鄉6849人、獨泉鄉3123人、林源鄉5461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韓城市常住總人口391164人,其中:新城街道112936人,金城街道51430人,龍門鎮55847人,桑樹坪鎮20012人,龍亭鎮16483人,芝川鎮19246人,西莊鎮25245人,昝村鎮14360人,芝陽鎮20121人,盤龍鄉5966人,喬子玄鄉7447人,嵬東鄉11495人,板橋鄉9971人,薛峰鄉4873人,王峰鄉12665人,獨泉鄉3067人。
2016年末全市總戶數135085戶,戶籍總人口401530人,比上年末增加2552人,其中農業人口124547人,城鎮人口276983人,其中女性194845人,性別比為106.1(以女性為100,男性與女性的比例)。人口出生率9.7‰,死亡率4.6‰,自然增長率5.1‰。[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32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31.8億元,增長12.8%;第三產業增加值73.4億元,增長9.3%。人均生產總值80257元。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6:74.1:21.3調整為4.7:72.4:22.9。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79.3億元,占GDP的比重為56.0%,比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16239萬元,增長15.2%;財政支出386603萬元,增長12.2%。
第一產業
2016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30576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231952萬元,增長4.3%;林業產值8180萬元,增長6.6%;牧業產值36128萬元,增長0.8%;漁業產值1197萬元,增長31.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8303萬元,增長6.4%。
全年糧食產量6.87萬噸,比上年下降5.4%。其中夏糧產量3.92萬噸,下降7.2%;秋糧產量2.95萬噸,下降2.7%。水果產量12.74萬噸,增長4.5%。蔬菜總產達13.46萬噸,增長7.6%。
年末全市森林面積達73360公頃,森林覆蓋率45.1%,全年造林3900公頃,育苗3391萬株、252公頃,零星(四旁)植樹88.8萬株,封山育林1467公頃,花椒總產量為2.4萬噸。
肉類總產量達9493噸,較上年增長1%。禽蛋產量3680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奶類產量1933噸,增長1.8%。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0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非公有制工業實現增加值116.9億元,增長14.5%。
全市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07.9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802.2億元,增長13.4%;外商投資企業完成4.9億元,增長7.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11.9億元,增長35.9%;重工業完成796.0億元,增長13.2%。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5.7億元,比上年增加18.4億元,其中,稅金總額14.1億元,增長16.5%。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5.0億元,較上年增長27.3%,全市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30個,比上年新增5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4.5億元,增長23.0%;房屋施工面積258.4萬平方米,增長2.0%,房屋竣工面積97.2萬平方米,增長14.1%。
第三產業
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0.9億元,增長22.1%。
按經營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33.7億元,增長15.0%,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4.5億元,增長13.2%;按消費類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完成43.9億元,增長15.1%,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3億元,增長12.8%。
全年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108847萬元,比上年增長3.8%。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2964萬元,比上年增長3.4%。
全年接待中外遊客83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4.8%,旅遊綜合收入34.4億元,增長74.6%。接待入境遊客6.8萬人次,同比增長143%。[5]
社會事業
人民生活
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上年增長8.3%和8.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511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280元,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個人存款餘額4.85萬元,較年初增長14.6%。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2.3平方米。
社會保障
居民醫療、養老提標並軌,大病醫保啟動實施,社會福利園區全面開工,共建成各類養老機構66個。全市有74652名城鎮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51001名城鎮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300789名城鄉居民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161237名城鄉居民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024人享受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611人享受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月470元,較上年提高25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3015元,較上年提高515元。
教育事業
2016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在校學生55555人,比上年下降0.6%。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0788人,比上年增長4.7%,其中高級中學9635人,增長5.9%,職業中學747人,下降49.6%,初級中學10406人,下降3.2%;全市小學在校學生20982人,下降0.3%,幼兒園在園幼兒13745人,增長1.7%,特殊教育在校生40人。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5%,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5%。高考文理兩科類各批次上線人數繼續處於渭南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945人。十三年免費教育全面實施,各項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實,新城六小、龍門中學、新城第一幼兒園等建成投入使用。
科學技術
2016年受理專利申請338項,專利申請授權168項,其中發明專利87項。全年共組織各類實用技術培訓96場次,展出科普展板600餘塊,發放科普書刊25500冊,發放宣傳資料、科普掛圖68種計10萬餘份,培訓人員達13500人。
文化事業
2016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8個,文化中心1個。當年新購圖書1.7萬冊,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為17萬冊,司馬遷圖書館全年圖書流量5.5萬冊次,入館讀者6.5萬人次。年末有線電視用戶發展到81822戶,有線電視入戶率63.3%。廣播覆蓋率達99.68%,電視覆蓋率達99.97%。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韓城)黃河金三角民間社火大賽、民祭史聖及「風追司馬」、第三屆鑼鼓大賽等大型文化活動,大型民俗舞台劇《韓城人》精彩上演。
醫療衛生
全市共有醫療機構403所,其中,市級醫院3所,衛生院1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服務站5所,村衛生室252所,廠礦醫院4所、民營醫院13所,門診部2所,個體診所108所。全市醫療機構實有床位2304張。全市共有執業(助理)醫師1287人,註冊護士1325人。新市人民醫院建成投入使用。
體育事業
2016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體育俱樂部6個,群眾體育場地9個,全年先後舉辦了元旦越野賽、千人跳大繩、第二十四屆門球運動會、黃河金三角青少年足球賽、千人戶外徒步大賽等體育健身活動。
環境保護
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突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強力推進「北林」工程,全面啟動實施「四城聯創」工作,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順利推進,全年建成生態環境示範村100個,城區三條示範街區創建全面推進,城鄉環境煥然一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4%,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4平方米。
全市有自然保護區1個,總面積39124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4.1%。
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全年關停25家洗煤企業,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6.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6060噸,氨氮排放量為769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為90637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30091噸,主要污染物減排率為16.5%,主要污染物基本實現達標排放。[6]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韓城社火:韓城民間社火種類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蹺芯子、鑼鼓、煙火、跑旱船、耍神樓、跑竹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樓為代表。在遊藝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耍神樓本來是西莊八社迎送法王上廟時耍的祭祀社火,舞姿剽悍神勇,表演別具一格,被譽為韓城社火之王。西莊鎮東莊村的"耍神樓"社火節目多次在省內外表演,聲名遠震。逢年過節,韓城的社火隊列中,總少不了芯子。南塬是抬芯,高約丈余,驚險熱烈;而北塬則盛行背芯,歡快瀟灑,更有特色。背芯表演在歷史上常有射虎(即猜謎)穿插其間,文化韻味很濃。韓城秧歌是在韓城流行很久、歌舞色彩很濃的地方戲,其優美的唱腔很為韓城群眾喜愛。在別的劇種占據了舞台的情況下,它也走進了社火的隊列之中。鑼鼓是社火的樂隊。黃河鑼鼓的狂放表演使色彩繽紛的社火隊有聲有色。"田家自有樂,農民鼓舞春",為歡慶豐收而表演的"百面鑼鼓"也很為韓城群眾所喜愛。
韓城秧歌:秧歌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在各地的發展和興衰參差不齊。陝西韓城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史之鄉,民間秧歌有着廣闊的生存空間,既有眾多的農民歌手,歷史上又有文人參與編撰歌詞,得以「雅俗共賞,古今匯通」。關中民歌藝人中,以韓城秧歌藝人譽有美名者最多。「一斗金,二斗銀,滿山鈴出來美死人;郴州梨,玻璃翠,跟前走,往後退,你聽了入味不入味;廣才文,貴喜酸,只有二勞跑得歡」……都是群眾給秧歌藝人起的渾名,讚美他們的高超演技。據史料記載,1935年,韓城高神殿上擺賽台,四種當地戲曲和民間歌舞登台演出,最後還是秧歌勝出。
韓城諫公鼓吹樂:韓城「諫公」鼓吹樂是韓城市西莊鎮楊村王門後裔尊神敬福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古韻古味,優雅動聽,獨具一格。「諫公」曲譜由來已久,清順治年間,王姓家族每年春節正月初一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演奏此曲,以示不忘祖恩。康熙年間,因天下安定,王姓人丁興旺,生活富裕,祭祖時感到樂曲單調,樂器破爛,後增添鐃、鈸、雲鑼、海牛、小鑔等樂器,經過精心探討,將曲譜起名曰「諫公」(即尊長之意)。其音量高低快慢有序,恭敬祭神,祭拜結束,方可演奏其它曲譜。從此,每年清明節祭玉皇神和敬法王時皆演奏此曲。
韓城行鼓: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喻指把鼓挎在腰間,邊行走邊敲擊之意。歷史上,在韓城幾乎大一點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不論逢年過節,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5]。
韓城鑼鼓:在過年過節,喜慶之日,祈福求雨之時都會看到鑼鼓表演,陝西鑼鼓具有節奏明快、粗獷勁雄、激昂高越、形式多變、氣勢宏大的獨特風格,既能在野外表演,又適宜於舞台演出。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梢,振奮人心,一派陽剛之美。陝西鑼鼓種類較多,比較有名的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和咸陽牛拉鼓。但是講起種類來,還是要數韓城的鑼鼓,它可是有着白面鑼鼓之稱,韓城鑼鼓形式多樣,但就其主要派別與形式來劃分,有韓城行鼓和韓城圍鼓之分。
韓城圍鼓:韓城圍鼓原名西川鑼鼓(因韓城圍鼓主要分布在韓城境內的西川沿線而聞名)。其中又以薛峰境內原十二村(今名王村)的圍鼓最負盛名,因其所居地為薛峰境內,故又名薛峰圍鼓。薛峰鑼鼓相傳是從北宋時期流傳下來的,宋遼戰爭期間,薛峰川境內為戰爭的前沿陣地,相傳楊家將中的楊九郎經常帶領北宋軍隊在這裡出沒作戰,後人為紀念楊家將,便將楊家將擊鼓作戰時鼓樂流傳下來。後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創造出一大批融合農村文化生活,節日喜慶等的鼓樂曲牌,或表達農耕時期,莊稼喜獲豐收的喜悅心情,或表達宗廟祭祀、求神保佑的虔誠心境,形成了今天這種集戰爭鼓樂與節日喜慶、宗廟祭祀於一身的韓城圍鼓。
方言俚語
韓城方言的音素,凡漢語拼音方案中有的,韓城方言中都有。韓城方言中還有6個聲母和4個韻母是漢語拼音方案中沒有的。另外,少部分地區還分化有漢語拼音方案中所沒有的兩個韻母。本志記音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不足的音素用國際音標補充。拼寫規則與漢語拼音方案相同。[7]
名優特產
紅把掃帚:韓城紅把掃帚,久負盛史,是當地新婚嫁娶必備之物,亦是饋贈外地親朋賓客的珍貴禮品。此物是當地能工巧匠用「牛尾巴」高梁篾子和紅杆高梁外皮精細加工的製作而成。篾長30餘厘米,把長15厘米左右,篾子粗細均勻,軟硬適度,經久耐用;把兒銅(鐵)絲纏扎,顏色深紅,永不褪色。頭部用獨頭、雙頭、三頭之分,並系兩顆銀鈴。頸部用彩繩分股,紅、黃、綠、白多種顏色協調搭配。一把小掃帚,置於床頭,既可添掃炕(床),又雅致美觀,為床上的飾品錦上添花。
韓城蘋果:蘋果最適於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心土為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由於韓城的地理地勢、氣候成因及土壤環境,造就了蘋果生長的絕佳環境,因而韓城的蘋果不僅果實大、而且多汁、香甜、清脆。蘋果是美容佳品,既能減肥,又可使皮膚潤滑柔嫩。蘋果是種低熱量食物,每100克只產生60千卡熱量;蘋果中營養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故有「活水」之稱,有利於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蘋果中還有銅、碘、錳、鋅、鉀等元素,人體如缺乏這些元素,皮膚就會發生乾燥、易裂、奇癢。除此之外,蘋果更具有美好的寓意。道教把蘋果視為仙果,它也是北歐神話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臘神話中的愛情之果。
韓城粗布:韓城粗布又稱「土布」,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已有數百年歷史。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複雜,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大小小70餘道工序,以二十幾種其本色線經過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近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堪稱巧奪天工、千變萬化。韓城粗布床單、粗布襯衣、養生枕頭都是韓城粗布的代表。
花椒芽菜:「花椒芽菜」是指花椒樹發芽期幼嫩的芽葉,油亮鮮綠,麻香味美,是芽苗菜中的珍品。可以熱炒、涼拌、油炸、涮鍋,麻香宜人,開胃爽口,具有獨特風味和豐富營養。舊時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供宮廷貴族享用,在中高級飯店極為搶手。以花椒芽菜為主要原料開發的花椒芽菜辣醬更是鮮辣可口、麻香濃郁。花椒芽菜,顧名思義就是花椒樹的嫩芽,因其帶有小刺,又被稱為「玫瑰菜」。花椒芽菜具有花椒的麻香味,又鮮嫩爽口、營養豐富,曾被列為皇室貢品,並被御賜「一品椒蕊」的稱號。
學巷米醋: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今天呢,小編來到韓城古城學巷,卻聞到一股醇厚濃郁的「醋」香味,不由得便隨香味來到了一處民居前,門頭上高高地掛着「學巷醋坊」的招牌。從招牌來看,這算是一家老醋坊了。這不,主人看到我們,熱情邀請我們屋裡坐。在和主人聊天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他叫樊克傑,現已40多歲,是家族醋坊的第四代傳人。說起醋坊,他談到自家的醋坊建於民國年間,是經過幾輩老人的精心研究而成的,由於種種原因,1978年重新經營開發。隨後,主人帶我們參觀後院,一進門,主人告訴我們這裡放着約400個大缸,大缸的缸口用黃泥密封,缸里是正在生長的醋。值得一提的是,黃泥可不是隨便選取的,它是由黃土、水、麥秸而成的。[8]
風景名勝
黃河龍門
龍門風景名勝區為陝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城北30公里龍門鎮境內。龍門位於秦晉大峽谷之中,此處兩岸懸崖相對如門,傳說惟神龍可越,故稱龍門。相傳為夏禹所鑿,又名禹門。龍門寬80米,形如閘口,扼黃河咽喉,水流急湍,洶湧澎湃,正如詩人所描繪的:「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河水出龍門,河道即變寬,在10公里寬的河道中緩緩流動,瀰漫浩渺。沿龍門逆水而上,兩岸斷崖峭壁,如同刀砍斧劈,山水相映,極其壯美。行約4公里為「石門」,僅寬60米,是黃河最窄之處,咆哮的黃河在此成為一束水流。再向上游38公里,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昔日文人學士游龍門,留下了許多讚美詩篇。
龍門景點甚多,傳說多與禹鑿龍門相關,有千尺梯子崖、天險石門關、深淵石頭城、玉女蓮花洞、督工相工坪、雲中艄公廟、抗日旗語台等。龍門自古為秦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東晉太元年間姚緒從龍門渡河東討入蒲坂。西魏大統三年(537)東魏於龍門造三道浮橋渡河。隋大業十三年(617)李淵率兵西渡龍門取關中。金太宗天會五年(1127)金將婁室從龍門西渡取陝西。明末,李自成率眾經韓城由龍門渡河,推翻了朱明王朝。千百年來,兩岸交通冬季靠冰橋,平時靠木船,十分艱難。1948年10月首建了鐵索橋,1927年8月、1973年7月先後又建起公路橋和鐵路橋,為西(安)侯(馬)鐵路和108國道必經之地。
司馬遷祠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
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闢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台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雲,如臨仙境。
獻殿是祭祀時陳列祭器,致敬盡禮的地方。寢宮在獻殿之後,建於北宋宣(1125年)。宮正中有一尊司馬遷全身坐像,長須飄拂,兩眉入鬢,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現出嚴肅和抱負不凡之氣概。祠內碑石林立,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憑弔吟詠之作,詩文雅健,書法挺秀。祠後為司馬遷墓,如築於西晉嘉4年(310)經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磚砌,呈圓形,高2.15米,周長13.19米。墓壁周圍嵌有磚雕八卦圖案和花卉圖案16幅,墓頂古柏一株,樹分五枝,枝幹蒼勁,盤若蛟龍。墓前豎立着一塊石碑,上刻「漢太史司馬公墓」,為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題書。
薛峰川風景
薛峰水庫位於韓城市西北約約20KM的黃河一級支流水河上。
是一座以農業灌溉、城市和工業供水為主兼防洪功能於一體的中型水庫。總庫容4360萬m3,興利庫容3024萬m3,控制流域面積529Km3。
水庫建於1972年,大壩為橋質土壩,壩頂高程615.2m,壩高56.22m.兩個放水洞最大泄洪流量為35m3/s。溢洪道頂高程608.5m,寬60.0。水庫設防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950m3/s,下泄流量650m3/s,相應庫水位611.5m;千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2090m3/s,下泄流量1650m3s/,相應庫水位614.1m。
水庫要主擔負着韓城市九個鄉(鎮、辦)16萬畝農田灌溉任務和市區及韓城電廠供水任務。下游涉及108國道、西候鐵路、韓宜公路等重要交通幹線和象山煤礦、韓城電廠以及薛峰、板橋、金城、芝川等四個鄉鎮的3萬畝耕地,4萬人口,5億資產的防洪任務,防污位置十分重要。水庫自1975年運行以來,累計向工農業及城市工業供水4.7億m3,為韓城市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薛峰水庫庫區山青水秀,風景如畫,是觀光、避暑的好去處。
党家村
韓城市境內民居四合院遍布城鄉,党家村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傳統民居村落。
國內外專家稱讚為「民居瑰寶」「東方人類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現為國保單位。
党家村全村多數為黨、賈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稱党家(賈)村。党家村位於城東北9公里西莊鎮境內,占地16.5公頃。始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地處東西走向的葫蘆狀溝谷之中,全村330多戶,1400多人。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生意興隆,成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兩代有較大規模興建。清咸豐元年(1851年)在村東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連為一體。現存四合院達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歷史悠久,選址恰當,建築精良,內涵豐富,有村有寨,群體保護完整,公用設施齊全,避難防禦安全。村中有寶塔、祠堂、私塾、節孝碑、看家樓、暗道、哨門城樓、神廟、老池、古井、火藥庫等公共建築和獨特建築。村中20多條巷道綜合縱橫貫通,主次分明,全部條石或卵石墁鋪,古色古香,別具一格。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長方形,個別的是正方形,俗稱「一顆印」。四合院由廳房,左右廂房、門房圍成。廳房為頭,廂房為雙臂,門房為足,似人形,有喻意。廳房高大寬敞,前檐多為歇檐,為供祖和設宴之所,逢婚喪嫁娶,卸掉活動屏門,設席擺宴,顯然發揮了廳房設施功能。門房和廂房為起居之室,長輩兄弟居有序。走進党家村,高大氣派的,「走馬門樓」列於巷道兩側,建築裝飾十分講究,樸實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藝術薈萃。家門外有上馬石、拴馬樁、拴馬環。門枕為方形或鼓式,均為石雕。有獅子門墩、鼓兒門墩、獅子鼓兒相結合的門墩,還有形體單純的豎立雙體線雕門墩。特別是獅子門墩,無論是粗獷簡略或精雕細刻,都能將這一猛獸處理的形體生動,神態逼真。門樓兩側有美觀的磚雕峙頭,內容非常豐富,有琴棋書畫、梅蘭竹菊、鹿兔象馬,虎牛麒麟以及幾何圖案、萬字拐、八卦圖等等,更為奪目的是門額題字,幾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磚刻,名家書寫,相當講究,成為書法藝術的展示。從內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倫理道德、理想追求三類。大門內照牆多為磚雕,主題畫面題材多樣,有「鹿鶴同春」、「封(蜂)候(猴)掛印、「五福(蝠)捧壽」等等,有的則一個大「福」字或大「壽」字。院中家訓磚雕,多在廳房歇檐兩側山牆上,內容多為道德修養之類,文化氣氛濃厚,像這樣把現實生活起居的空間拓展到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僅有美化建築空間,還具有跨時空對多代人進行教化的功能。這些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是文學、道德、美學的融合,凝聚着一種潛在的鄉村文化力量,是勞動人民在建築裝飾上創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樓,磚砌方形三層閣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防禦設施的瞭望樓。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党家村磚雕代表作品。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着"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兩代經濟富裕之後,不僅大興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兩代進士舉人5名,秀才44名,幾乎半數家戶取得功名。隨着党家村古民居群體的發現,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宣讀考察党家村文章後,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此考察,中日兩國有關建築專家編寫了《党家村—中國北方傳統的農村集落》和《韓城村寨與党家村民居》專著。可謂:「元明清三朝建築耀高堡,歐亞美百國專家贊古村」。
普照寺
普照寺位於韓城市東北10公里昝村鎮吳村,古寺建在10餘米高的古寨堡南端,依山而立,居高臨下,頗有虎踞高山之勢。光是看地理位置,就比一般的寺廟要顯得莊重霸氣許多。
來到普照寺門口,山門的建築已有些斑駁,但整體的古建築氣勢依舊。邁過門檻,進入寺里,在山門兩側牆上鑲嵌着的兩根石柱上,由於年代的久遠,石柱上雕刻的圖案只能依稀可辨。
拾級而上,穿過兩道坊門,即來到大佛殿前。在我們所見過的北方元代建築之中,大佛殿頗與眾不同:單檐九脊頂,屋蓋的坡度平緩,檐柱的側腳和升起比較明顯;顯然斗拱已是元式,但大木的結構和做法更多的沿用了宋、金兩代的制度。
殿內有佛像五尊:釋迦佛居中,迦葉、阿難左右侍立,文殊、普賢相向而坐。五尊造像明顯以陝北石窟寺中的北宋佛雕為原型;無論是其外在的造型還是其內在的精神,都和宋塑一脈相承。令人稱奇的是,近年,從普賢菩薩的腹內發現了明確的元代紀年「泰定丙寅五月」,公元1326年。這已是陝西現存最早的泥塑佛像了。
古城三廟
古城三廟景區是一座將文廟、東營廟、城隍廟三個古建築群一氣貫通,集元明建築與文物陳列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三座廟宇的建築正好在一條軸線上,貫通之後,108座古建築依次排開,氣勢非常驚人。建築風格上,三廟都以元代為主,涵蓋宋、元、明、清風格,以保存完好的原貌成為一座古建築的博物館。
該館現有藏品6822餘件,另有古錢幣32000餘枚,其中等級文物183件。這些藏品包括史前古生物化石,新舊石器時代石器、骨器,商周及其以後各個歷史時期的青銅器、陶器、金銀器、鐵器、玉器、瓷器等名貴器物,還有大量古代工業品和古代書法繪畫佳作。其中尤以漢代陶器收藏數量最多,品級普遍較高。
館內所有文物歷史序列完整,種類齊全,器形多樣,地方文化特色顯著,是韓城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縮影。
韓城古城
韓城素有三秦大地「小北京」之稱,皆因市內至今仍有上萬所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民居,又有大量唐、宋、元、明、清古建築,是一座富含內涵的城市。到韓城,就不能不到它的古城走一走,這座座落于山坡下的隋代古晨個,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至今已有悠悠1500年的歷史。它是韓城的身世,承載了世代的技藝,是新城之側的一座文化園地。
隋文帝開皇18年(公元598)改夏陽為韓城。韓城的正式名稱從此開始。隋煬帝大業11年,開始築土城。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游韓城時就作有《夏日登韓城門樓序》。
金大定三年(公元1173年)修建了六級八角寶塔,現在是古城的標誌,所以又把古城稱作金城。
古城南臨涺水,西依梁山,東北有原,山環水抱,就是在風水家看來,也是一塊寶地。這塊寶地到了清代,又有了發展。現在古城有一條貫通南北的明清商業大街,全長近千米,此街也是古城的一條中軸線,把古城分為兩部分,東部為文化活動中心,有文廟、城隍廟、九廊廟等,西部為政治活動中心,現存有縣衙大堂、龍六書院、壯遠祠堂等。街道兩側為明清建築的古式店鋪,共87棟326間,店鋪分兩屋,上倉下店,青磚灰瓦坡面頂,古雅的建築配上青石板路,一派典型風貌。
老城是韓城的文物薈萃之地。高聳的金塔,城片集群的古建廟宇,令人嘆為觀止。
周原大禹廟
韓城大禹廟位於北周原村的東端,全名是「大夏禹王廟」,為了區別其他地區的禹王廟,又名周原大禹廟。大禹廟始建於元大德五年,明萬曆及清嘉慶年間曾重修,因此距今雖已700多年,但建築狀況良好,是國內大禹廟之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有「禹廟之最」的美譽。
1998年在對其進行全面維修時,將其占地面積擴大到6500平方米,並新建了這個仿古牌坊式的大門,門前又新建了這個大照牆,形成了一條軸線,兩進院落,三級平台的建築布局
大禹廟由獻殿、正殿和12間廂房與偏房組成。獻殿為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前檐通擔繪有五色彩繪,圖案包括山水花草等,居中的則是一幅雙龍戲珠圖。門額上懸一匾,上有藏青色「大禹廟」三字,正氣樸實,為請嘉慶年間所題;獻殿面闊三間,但在正中三門的兩側個開有一掖門,故稱「明三暗五」,是元代建築風格的特色之一。[9]
參考文獻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