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行為
欲求行為是指動物的一種複雜行為,通常都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兩個時期,即欲求行為時期和完成行為時期。 欲求行為也稱為尋找行為,是動物對內部刺激的反應,是完成行為目的的前導部分。欲求行為能夠導致完成行為的產生,有利於滿足機體的需要,但欲求行為本身並不能減少動物的欲望。因此,欲求行為不存在特定反應疲勞,它可以被重複釋放。
中文名:欲求行為
又 稱:尋找行為
分 類:欲求行為時期和完成行為時期
特 點:可被重複釋放、較大的靈活性等
作 用:可達到具某些功能性結果的目標
目錄
特點
在欲求行為時期,動物積極地尋找和探索目標,一旦找到目標(如找到食物和配偶),欲求行為便結束,並開始進入完成行為時期,以便最終完成該行為系統所要達到的生物學目的。例如一隻家鼠在飢餓時會變得非常活躍併到處尋找和探索食物,這是欲求行為時期,一旦找到食物後便吃了起來,吃食物本身是完成行為。如果它吃得很飽,此後欲求行為就不再發生,直到再一次出現飢餓需求。就性行為來說,尋找配偶和求偶是欲求行為,而交配是完成行為。動物的欲求行為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行為程序有較大的靈活性和可變性,而且會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馬戲團訓練動物完成各種動作和養鳥人的馴鳥工作都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的。完成行為所經歷的時間較短,行為也比較簡單,往往是一種刻板和固定不變的行為型,同一物種所有個體的完成行為都是一樣的。
欲求行為的複雜程度差別很大。有時欲求行為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定向活動(如趨性),但多數情況下,欲求行為是由一系列複雜的行為序列所組成,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如鳥類的遷飛和魚類的洄游,其行為過程極其複雜,持續時間有時可長達幾個月。動物的這種遷移行為也是一種欲求行為,而到達繁殖地或產卵地進行繁殖或產卵才是目的(完成行為)。 欲求行為的程序有較大的靈活性,而且能表現出學習能力。例如,家鼠能夠記住通向食物的路線,並在下一次覓食時重走。在實驗室里,人們可以教會家鼠在迷宮中認路或者踏杆取食,這種學習行為也是欲求行為的一種形式,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欲求行為。 [1]
行為需求模型認為動物的欲求行為可達到具某些功能性結果的目標,只有當目標完成所引起的生理反應才能中止欲求行為。否則,表達這種行為的衝動會持續升高。圈養條件下,欲求行為的表達通常難以達到目標,因而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反饋環(Hughes和Duncan,1988)。而獲取信息模型則強調了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動物吃飽後,尋找食物的衝動降低,獲取環境信息(包括食物可得性)的衝動升高,導致更多數量及不同形式的探究行為(Inglis和Ferguson,1986)。無法表達欲求行為或搜集環境信息是造成圈養動物行為異常的原因之 。
關於欲求行為與刻板行為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食肉動物的捕食行為,包括對獵物的搜尋、定位和捕捉。在圈養條件下,動物的一系列的捕食行為受到環境的限制而不能順利表達從而發展為刻板行為。有研究表明為食肉動物提供搜索、捕食及處理食物的機會可增加行為多樣性、增加活動時間和減少刻板行為。給圈養的漁貓不定間隔地飼餵活魚或每天將老鼠或小雞或一個雞蛋等食物藏在一堆樹枝中,刺激了漁貓捕食過程中的搜尋和定位行為,明顯減少了漁貓的機械性踱步行為。圈養環境下鳥類的覓食行為受抑制也會發生刻板行為。提供促進覓食行為的豐富化裝置顯著減少了鸚鵡的啄羽行為。
與完成行為的關係
①欲求行為是完成行為的前提,完成行為是欲求行為的最終目的,如採食,首先是動物飢餓,先由機體內部的生理條件發生變化產生內部刺激,再由內部刺激引發動物產生覓食行為(欲求行為),欲求行為就是去尋找食物或捕獲動物的過程,找到食物後(欲求行為完成),就會導致完成行為的產生,即進食。當動物吃飽後,機體的需要得到滿足,覓食的目的完成,整個行為結束。整個行為過程包括覓食與進食。即採食行為=覓食行為(欲求行為)+進食行為(完成行為)。
②一次欲求行為不一定會導致完成行為的出現,但最終會(除極特殊情況外)出現完成行為。因為欲求行為同該行為系統的生物學目的沒有直接關係,而完成行為剛好相反。因此,欲求行為的方式和次數是隨具體情況而變化的,例如,飢餓的動物一次捕獵(欲求行為)失敗後必須再次進行捕獵,直至捕獲獵物飽腹(完成行為)為止。
③欲求行為和完成行為有時沒有明確的界限。如烏鶇的築巢行為。築巢從尋找大樹枝構築巢基開始,接着是收集小樹枝構築巢壁並塗上軟泥,最後是在巢里舖上細草和毛羽。若把整個巢的建成看做是築巢行為的最終目的,那麼我們很難明確區別這一過程中哪些是欲求行為,哪些是完成行為。可以把尋找每一個樹枝看成是欲求行為,而在巢內安放樹枝看成是完成行為;或者把找到一個適用的樹枝看作是完成行為,岡為找到樹枝後就會暫時停止尋找。但是,把樹枝銜回巢的行為就無法納入其中。 [2]
④欲求行為和完成行為的差別可以從它們的功能來加以說明。欲求行為是有目的定向的,它以完成行為的實現為目的,只要完成行為沒有實現,欲求行為就得重複發生。完成行為則是以有機體的生物學需要為目的,其行為的再次發生將取決於機體需要的滿足程度,當需要沒有滿足時,動物將較快地重新發生欲求行為。 ⑤欲求行為和完成行為的動作成分也是不一樣的。欲求行為包含有趨性組分和固定動作模式,而完成行為則總是固定動作模式。由於欲求行為含有趨性成分,因此,欲求行為的行為方式會隨着外界刺激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受動物個體經驗的影響而改變。在行為序列中,欲求行為的行為方式可以通過學習而發生改變,這就是調教動物的基本原理之一。 [3]
研究與運用
①本能都是一些不必學習便能做出的有利於個體或種族的適應行為。犬的本能行為都有兩個階段,分別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能使全部本能行為完結的比較簡單而定型的行為部分叫做"完了行動"。導致完了行動的一些比較靈活機動的定向反應叫做"欲求行為"或"尋求行為",它是本能行為的前奏。訓練犬時,訓導員可挑引起犬與訓練有關的欲求行為,使犬在欲求行為的驅動下進入訓練狀態,從而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 [4]
②情緒是由大腦中的神經元迴路所控制的,有這些迴路整合加工情緒信息,產生情緒行為。近年來,許多文獻表明,有兩種基本的情緒系統,即趨進系統和退縮系統。趨近系統促進欲求行為和產生與趨近有關的積極情感,如愉快、興趣等。退縮系統幫助有機體從厭惡刺激源撤退,或者組織對威脅線索的適當反應,產生與撤退有關的消極情緒,如厭惡和恐懼等。 [5]
視頻
好奇心使我點進去,求生欲讓我退出來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