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國瑞 |
---|
|
楊國瑞(1871年-1941年),是香港新界荃灣楊屋村的鄉紳,也是大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所取錄的生員(秀才)。楊國瑞曾向香港政府提議將荃灣當時的各個地名統一為「荃灣」,而他也是荃灣公立學校的私塾前身的創立人。楊國瑞更與上水鄉紳李仲莊、元朗鄉紳鄧煒堂等人共同創立新界鄉議局的前身、代表新界居民的首個合法組織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楊國瑞於香港淪陷前數月病死,終年70歲。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衛星城市,而楊屋村新村前的馬路即以其命名為國瑞路。
生平
早年
楊國瑞畢業於廣東省高等師範學堂,國學精湛。他曾參加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科舉考試,取得生員(又作「邑庠生」、「秀才」)功名[1],考取秀才後來從事教學,到香港後定居荃灣,成為楊屋村的鄉紳。
為荃灣定名
荃灣在使用現時的名稱前,曾經有「淺灣」、「全灣」、「賊灣」、「海盜灣」等不同的稱呼,而楊國瑞即是向香港政府提議統一以「荃灣」為名者。
教育事業
1922年,教育司署授意楊國瑞設立一所地方性「公學」,由葉錦全借出屋宇以私塾形式開辦。該學校後來演變為荃灣公立學校,後來再演變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及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此外,楊國瑞曾在九華徑舊村內大水坑旁的曾氏家族學堂養正家塾任教。
新界鄉議局的建立
1923年,時任香港總督司徒拔公佈《民田建屋補價規例》[2],將新界土地分為屋地和農地,而在農地建屋需要補地價[3]。由於政策有損新界鄉民的權益,因此鄉民群起反對。楊國瑞與上水鄉紳李仲莊、元朗鄉紳鄧煒堂等人隨後集會商議對策,並推舉彭樂三等六人向香港政府交涉,惟無結果。1924年8月24日,新界各地士紳在大埔文武廟集會,並決定成立九龍租界維護民產委員會。委員會後來以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的名義注冊,成為代表新界居民的首個合法組織。1926年,時任香港總督金文泰到訪新界農工商研究總會,並對其業務表示支持,並建議總會改名為「新界鄉議局」,新界鄉議局也自此成為香港政府管治新界的主要諮詢組織。
社區事務
楊國瑞曾任荃灣天后宮協理值事。楊國瑞曾介入處理全完堂與荃灣地方鄉紳雙方在1918年至1919年間的糾紛。他一向對基督教存有好感,不欲教會與地方鄉紳發生衝突,破壞地方社會和諧,遂介入調停,約定雙方在荃灣鄉事委員會舉行會議,共商解決辦法。1933年,紀念同治年間荃灣村村民與城門八鄉鄉民發生的械鬥中17個因參與械鬥而喪生的荃灣村村民的義勇祠翻新,並由楊國瑞撰文敘述義勇祠的緣起。楊國瑞在荃灣地區可謂頗著時望,為荃灣紳商名流以至販夫走卒愛戴。
死亡及紀念
楊國瑞於香港淪陷前數月病死,終年70歲,荃灣坊眾以「堪稱新界一完人」輓之。1970年代,香港政府發展荃灣衛星城市,由於楊屋村在發展範圍內,因此楊屋村需要遷村。新界民政署於1970年3月6日刊憲公告楊屋村新村前的馬路之定名[4],而該馬路即以楊國瑞命名為「國瑞路」(舊稱「國瑞道」),以紀念楊國瑞畢生對荃灣的服務與貢獻。
參考文獻
- ↑ 葉深銘. 聖俗之爭──論二十世紀初新界傳道會全完堂與地方社會的衝突 (PDF). 田家炳中學. [2020-05-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18).
- ↑ 劉智鵬; 劉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2019-07-17: 97 [2020-05-05]. ISBN 9789629374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 ↑ 張連興. 香港二十八總督. 三聯書店. 2012-07-01: 227 [2020-05-05]. ISBN 97896204324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 ↑ 新界民政署:街道命名. 香港政府憲報. 1970-03-06. 535.
大路由梨木道與之聯接之點起大致向北徧西行約二千一百五十呎由此轉彎向西行約二千三百五十呎轉彎向北徧西行約二百五十呎至城門道與之聯接之點止在NTA/TW/R65號圖中以紅色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