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姓名 | 林馨蘭 |
---|---|
別名 | 字湘沅,又作湘遠、湘畹,號六四居士,又號壽星 |
出生年 | 1870 |
死亡年 | 1924 |
參與社團 | 南社、瀛社、研社、瀛桃竹聯吟會 |
出版作品 |
林馨蘭(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遠、湘畹,號六四居士,又號壽星。臺南(辜婦媽街)人。
生平
少好吟詠,與賴文安、羅秀惠等人同受教於臺南舉人蔡國琳。光緒十三年(1887)取中生員,後於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兩度參與秋試,不第。乙未割臺(1895)後,舉家內渡祖籍同安。越兩年局勢稍定,始返臺南設帳授徒。曾先後擔任《全臺日報》、《臺南新報》記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臺北,擔任《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記者,曾以「勞勞生」筆名於該報撰寫「意園詩話」專欄。林氏在詩壇頗為活躍,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謝汝銓等人共組「瀛社」,大正四年(1915)與張純甫、林述三、駱香林等人創設「研社」,後改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間(1917~1922)多次參與瀛桃竹聯吟會、全臺詩社聯吟會等活動,並曾為「崇文社」詩文評議員。大正七年(1918)任教於臺北市太平公學校,夜則設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
著作
林氏詩工近體,對律齊整,句多感慨。門人蔡敦輝輯其遺詩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1]《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時報》、盧嘉興〈日據時期為臺灣倡設詩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詩作四百餘首,茲據以輯錄編校。[2]
七言古詩
過林剛愍祠
大尖之山何嶔崎[3],大甲之溪何逶迤[4]。其間蠻氣不終鬱[5],應運而生人物奇。霧峰剛愍[6]之故里,遺祠嵯峨[7]拂雲起。紅牆一角紅雲平,驅車過之肅瞻企。憶昔髮匪[8]跋扈時,半壁江南幾不支。公獨跫身就桴鼓[9],統率海外[10]奇男兒。轉戰千里氣吞賊,七旬早兆有苗格[11]。何圖功竟敗垂成[12],萬姓聞之皆失色[13]。可憐熱血灑斑斑,將軍面赬[14]髮衝冠。殉難尚有詔安謝,罵賊不數常山顏[15]。吁嗟乎!將軍竟以不屈死,將軍雖死猶生耳。一節自堪昭萬古,況復克家有令子[16]。如今梓里已滄桑[17],春秋猶薦俎豆香[18]。雲車風馬[19]時陟降[20]。將無[21]過眼悲興亡。我來恰值春將暮[22],萋萋[23]芳草夕陽路。靈風颯至捲旌旗,低徊留之不能去。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載於《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4月27日),「詞林/過林剛愍祠」為臺中櫟社1910年4月23日詩會課題。林剛愍即林文察,以功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元年(1862)率軍平定戴潮春之亂,其先轉戰閩浙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殉於漳州之役,追贈太子少保。光緒16(1890)年,巡撫劉銘傳據全臺紳士奏建林剛愍祠,於1892年完成,位於當時府治北門內西小溪(今民權路與自由路交口附近)。日本領臺後為日軍第二旅團司令部所在,其後人林季商再行修繕。後因臺中市區改正,林剛愍公祠正好位於市區改正之衝而拆毀。詩作之中主要描繪林剛愍參與協助清廷勦太平軍之功績、殉職之過程外,對於臺灣主權易主之事實,詩末作者亦頗有「故宮禾黍」之興嘆。
【延伸閱讀】
1. 莊太岳〈過林剛愍公祠〉,《太岳詩草》。
2. 鄭十洲〈過林剛愍公祠堂〉,《鄭十洲先生遺稿》。
3. 施士潔〈氅丈同林時甫太僕登萬松關弔林剛愍少保次韻和之〉、〈氅丈同林時甫太僕登萬松關弔林剛愍少保謝琯樵參軍殉□□□感臺事次韻和之,六首〉,《後蘇龕詩鈔》。
七言絕句
入九份雜詠二首
懸崖斷續草萋萋[24],煙霧空濛一望迷。
滑滑新泥行不得,亂山深處鷓鴣啼[25]。(其一)
斷岸奔流石有聲,黃金界[26]近覺沙明。
居民為道春來候,十日從無一日晴。(其二)
【題解】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環鏡樓唱和集》。九份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相傳早期村落中只有九戶人家,故對外採買時皆要求備妥九份,因此而得名。九份背山面海,同時擁有高山屏障與遼闊海景,山海風光獨特,兼以四季晨昏晴雨風情萬種,格外迷人。本題第一首詩便是描述此山城煙雨的豐富地景魅力。再者,九份,包括附近的金瓜石的歷史便是一段採金興衰史,黃沙似金,無限夢想,多少悲歡。
【延伸閱讀】
1. 林占梅〈金山面平岡口號〉,《潛園琴餘草》。
2. 謝雪漁〈遊九份金山有作〉,《環鏡樓唱和集》。
註釋
- ↑ 參考賴子清〈詩社特輯。星社〉,《臺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賴子清〈臺南詩文社〉,《臺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287;許學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579;吳毓琪《南社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
- ↑ 黃文車撰
- ↑ 大尖之山何嶔崎:大尖之山,應指九九峰,亦稱九十九尖峰,位霧峰草屯之之交界,擁有火炎山特殊地理景觀的地區。在晨間、黃昏之時,遠觀九九峰,宛如火紅般的山色在燃燒,故得火燄山,亦寫作火炎山;嶔崎,音ㄑㄧㄣ ㄑㄧˊ山勢險峻的樣子。
- ↑ 逶迤:音ㄨㄟ ㄧˊ彎曲迴旋的樣子,此形容大甲溪。
- ↑ 蠻氣不終鬱:此意指臺中之域原為平埔族之居地,因漢人的入墾開發使蠻荒之氣不再鬱結而頓開。
- ↑ 霧峰剛愍:霧峰,舊稱阿罩霧,即今日臺中縣霧峰鄉;剛愍,林剛愍即林文察(1828-1864),字密卿,以功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元年率軍來平戴潮春之亂,其後轉戰閩浙,殉於漳州之役,詔賜祭葬,贈太子少保。
- ↑ 嵯峨:嵯峨,音ㄘㄨㄛˊ ㄜˊ,山勢高峻的樣子。
- ↑ 憶昔髮匪:指太平天國之變。清道光、咸豐年間,洪秀全等所建立的國家。清道光23年(1843),洪秀全創立反清組織上帝會,道光30年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咸豐3年,建立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勢力所及達十餘省,凡十四年(1851-1864),後為曾國藩等所滅。清代太平天國軍不薙髮,故當時人稱之為「髮匪」。
- ↑ 桴鼓:桴鼓,音ㄈㄨˊ ㄍㄨˇ,鼓槌與鼓,藉指戰爭。此述林剛愍參加勦滅太平軍的戰爭。
- ↑ 海外:指臺灣之地。
- ↑ 早兆:事情發生前所顯露的徵候、跡象;有苗:稍有跡象或進展。
- ↑ 何圖功竟敗垂成:即功敗垂成,此指林剛愍殉於漳州之事。
- ↑ 萬姓:萬姓,人民、百姓;失色,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驚惶改變。
- ↑ 赬:音ㄔㄥ,淺赤。
- ↑ 詔安謝:即詔安謝琯樵(?-1864)又名穎蘇,號嬾雲山人,又號書畫禪。少負奇才,喜談兵,精技擊,顧不得志於鄉里。東渡臺灣,歷游南北。嗣參彰化林剛愍公戎幕,殉死漳州,論者以為有烈士之風;常山顏,指三國蜀漢趙雲,(?-229)字子龍,三國時常山真定人。初從公孫瓚,後歸附劉備。勇敢善戰,以忠勇著稱。此藉趙子龍之忠勇指謝琯樵之烈士之風。
- ↑ 令子:賢子。多用於稱美他人的兒子,指林剛愍之後代。
- ↑ 梓里:故鄉,此指已未臺灣割讓日本之變動。
- ↑ 春秋:泛指四時;薦,呈獻、進獻;俎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泛指祭祀、奉祀之意。
- ↑ 雲車風馬:以雲為車,以風為馬。指神仙的車馬。
- ↑ 陟降:音ㄓˋ ㄐㄧㄤˋ,上下、升降。
- ↑ 將無:表示懷疑、揣測的語氣詞,即莫非、是否不。
- ↑ 春將暮:暮春之時,陰曆三月,春季的末期。
- ↑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 ↑ 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
- ↑ 滑滑新泥行不得,亂山深處鷓鴣啼:鷓鴣啼聲宛如「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藉以表達勸人留步的眷戀之意。
- ↑ 黃金界:九份在清末因發現砂金,頓時湧入大量淘金人。看在淘金客眼中,滿地黃沙盡是遍地黃金,九份因此一夕繁榮。日治時期產金量達到歷史顛峰,隨著金價上漲,而締造了「亞洲金都」的輝煌歲月,燈紅酒綠的榮景,而有「小上海」、「黃金界」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