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绍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绍良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 360搜索网
  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出生 1916年
福建省福州市
逝世 2012年

林绍良(1916.07.16-2012.06.10),印尼林氏集团董事长,印尼政府经济顾问,印尼前首富,美国《投资家》杂志将其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曾被称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 [1]

1995年集团的总资产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 [2]

成长记录

华裔商人

大家都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华人中,他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之所以叫红顶商人,是因为胡雪岩充分利用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在今天同样,华裔商人也能够在海外担当红顶商人的角色,甚至取得了远远超过胡雪岩的成就,这个就是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林绍良创造的辉煌(1916年7月16日至2012年6月10日)。

卖杂货的小贩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安逸自在。

从小,林绍良就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在村子里很多人都不喜欢念书的情况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岁。然后开始学着做点小生意,家人给他在村口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了。

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正如当时许多出外闯世界的人一样,很多当地的年轻农民都去了南洋谋职。

林绍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后来大哥林绍喜也离乡背井到了那里,可以说家里的顶梁柱就是林绍良和父亲了。

然而祸不单行,1935年,年迈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操劳家务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

而这时国民党抓壮丁的风声也越来越紧,母亲担心儿子被抓走,便主张他出走南洋,一来可以避免被抓壮丁,二来也可以去南洋闯一闯。

就这样,林绍良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

1938年春天,他来到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投靠叔父。当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

作为东南亚一部分的印尼,也并非安乐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也已经迈向了这里。爪哇岛上并不比家乡好多少,烽火连天,经济凋零,生意人想要赚钱,谈何容易。

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客上门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

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战时对日用品的需要其实是很大的,但因为战乱,顾客很少出门,林绍良的送货上门受到了热烈欢迎,销售额开始成倍地增长。

叔父高兴地给他加了薪,鼓励他继续干下去。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他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光一辈子寄居在叔父家,不会有什么出息,他想独立,寻求更大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本钱,林绍良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事实上,这段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为了生计和理想,林绍良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

只有当夜深人静入睡时,才会忘记疲劳。这种生活虽然盈利不多,但却培养他的胆识,积累了社会经验,接触了很多人。

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还不无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

人物生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退出印尼,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即将爆发。

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虽然林绍良不是最有钱的那一个,但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

乱世出英雄,少时熟读史书的林绍良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或许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一个契机、一个新的生长点。

就在这时,有一位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对林绍良很是信任,就把这项重要的掩护任务交给了他。

而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

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很多部队上的人,当然也包括印尼的首任总统苏加诺,而当时苏加诺只是一个师的上校团长。

在当时,由于殖民军的封锁,共和国军队的军火、药品奇缺,林绍良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忧虑,如果持续下去,肯定无法抵挡住荷兰殖民者的侵略,于是他决定做起这方面的生意,为军队提供必要的军用物资。

而在当时,这样做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要不怕风险,胆大心细。

林绍良先和共和国军方谈了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热烈支持,双方一拍即合,认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运输路线。

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

就这样,林绍良押运军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军的封锁线,如入无人之境。每次运抵前线,印尼官兵都向他欢呼致意。

不仅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加诺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功秘诀=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林氏王国"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涉及纺织、水泥、化工、电子、林业、渔业、航运、保险、金融、房地产、黄金宝石、酒楼饭店、医疗器材、电信设备、钢铁等行业。

它的基业中心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下属的公司企业,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香港、利比里亚、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财团。

分析林绍良巨大成功的原因,毋庸置疑的是,他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深交,对他事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但苏哈托的帮助仅仅是林绍良成功的一个因素。

立足于国计民生,适应国民经济需要,这是林绍良恪守的一个经营思想,也是获得印尼政府支持的前提。

一家菲律宾报纸说:"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作用",这样既会得到政府的扶植,也赢得普通印尼人的认同。

林绍良本身的个人奋斗也是重要因素。林绍良曾对人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则靠个人奋斗--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写照。

林绍良善于摸清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变经营方针:"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此外,他善于抓住机遇,注重人才的选用和培训,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

林绍良自己曾十分感慨地说:"自己所学不多,本无力量经营如此庞大的企业,现今之所以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善于选择共事的伙伴。"

林绍良个人曾总结说:"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现状

如今的林绍良已是半退休,定居于新加坡,家族事业由三儿子林逢生主理,次子林圣宗负责中央亚细亚银行业务,至于长子林圣斌则拥有自己的事业。

像其父一样,担任林氏集团总裁的林逢生深谙经营之道,正周密谨慎地实施"林氏王国"的环球发展计划,但没了当政者的特殊庇护,林家新一代领导人必须学会以商业技巧来奠定成功基础,而不是依靠某种特殊的政治关系。

林绍良于2012年6月10日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去世。

社会影响

林绍良还积极前往中国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及酒店等领域,估计总投资超过了15亿美元,其中包括在福州的一家银行。

早在1981年,林绍良属下的中国太平洋集团就在中国大陆设立鞋厂。据估计,光在福清老家,林绍良就已投入了1亿美元,当地的工厂、学校及旅馆,都有林绍良的投资。

不过,同林绍良庞大的资产和其他海外巨富在大陆的投资相比,林氏集团在大陆的投资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个华人,林绍良注定会关注中国大陆市场。

2001年10月,林绍良带团到北京考察了商务中心区的建设和发展,显示出旺盛的投资兴趣。

转年9月,林绍良果然使出大手笔:斥资5亿美元成功购得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经营的地产旗舰企业--中远置业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从而与中远集团这一中国特大型企业共同成为中远置业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参考来源

  1. 林绍良 ,搜狐网
  2. 林绍良 ,福建福清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