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道增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0年1月19日 上海市 |
逝世 | 2020年3月19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李道增(1930.1.19-),建築設計方法與理論專家[1]。出生於上海市,籍貫安徽省合肥市人,清末重臣李鴻章後裔。1952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曾任北京市首都規劃委員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
2020年3月19日20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4]。
目錄
人物生平
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留系任教
1956年升講師
1979年升副教授
1983年升教授、1985年升博士導師
1983-1988年任建築系系主任
1988-1990年任建築學院首任院長
1993年應邀赴美國卡納基·梅倫大學任劇場設計客座教授
1985-1997年任第2、3、4、5屆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建築學分委員會主席;兼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3-1993年入選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1993年後至今任名譽理事
199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詳細介紹
李道增教授對建築設計有廣泛的實踐和深入的理論研究,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1958-1960年曾主持過國慶工程國家大劇院與解放軍劇院的建築設計(因財力所限未建),至今承擔過5座其它劇場設計,天橋劇場方案獲首都十佳優秀公建方案第一名;93年赴美國卡納基梅倫大學教授劇場設計,其學識深受讚賞;99年出版的跨戲劇與劇場建築兩個學科的《西方戲劇.劇場史》是對劇場研究的重大貢獻;他的著作環境行《環境行為學概論》、論文"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和對建築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大體構成他設計哲學的主幹。他主持設計、在全國競賽中獲首獎的"建築者之家"方案就是根據這一理論創作的。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研究領域
1.中國劇場建設的迅速發展與建成後運營管理的難點
2.可持續發展生態住區的適用技術與被低估了的氣候對建築的影響
3.本土化與全球化及其相關理論問題
4.清潔能源之-的國內外風力發電發展概況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 |
主要成果
發表論文48篇、出版專著1部、書籍9本。論文如:
"全球本土化與創造性轉化"(世界建築2004-1)
"21世紀生態建築與可持續發展"(《建築新技術》2001-1)
"新制宜主義的建築觀"(世界建築1998-6)
"創造型人才小議"(《清華名師談治學育人》-北京高等教育叢書2003年)
他對建築設計有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廣泛的實踐;對學術前沿十分關心,80年代初即發表了"重視生態原則在規劃中的運用"論文,文中介紹了一種非常先進的規劃理念,該理念是基於"生物控制論"的8項組織原則提出的。同時他也屬國內第一位講授"環境行為學概論"課程並培養研究生的教授;該講稿已於1999年寫成書《環境行為學概論》出版。進入90年代他開展了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技術研究;新世紀以來,開始研究全球化與本土化等理論問題。
其學術上的業績與水平突出地反映在劇場建築的設計與科研上,1958-1960年曾主持設計過當時的 "國家大劇院"與"解放軍大劇院"(均因國家經濟困難未建)。1998年他再次參加了 "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方案國際競賽。清華大學方案屬入圍報送中央的3個方案之一(中央領導選擇法國方案實施)。
他還承接過8座劇場設計,如:"台州文化藝術中心"、"東方藝術大廈"、"清華大學大講堂"以及曾獲獎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北京天橋劇場"、等。他培養的已獲博士、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中有12名是以劇場、會堂、音樂廳為論文的研究方向的。
他匯集了30餘年國內外訪問、調研所得的學術積累,寫作、出版了有150餘萬字、近1500幅插圖,史料翔實的《西方戲劇劇場史》(上、下冊,下冊合著)專著。該書橫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融人文與科技于于一體,公認為是他對劇場研究所作的重要貢獻。
所獲獎勵
他於1984年被勞動人事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
社會兼職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顧問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顧問
上海城市管理學院高級顧問
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
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名譽理事
視頻
李道增院士逝世:梁思成的學生,主持天橋劇場等多個建築工程 2020年3月20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李道增 ,技點網
- ↑ 李道增 ,淘名人, 2021-08-08
- ↑ 梁思成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 ,孝愛網, 2020-03-20
- ↑ 李道增院士在京逝世 享年90歲 ,光明網, 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