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翰卿 | |
---|---|
原文名 | Li Hanqing |
出生 |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李希缙 |
民族 | 汉 |
教育程度 | 太原中医研究会 |
职业 | 中医师 |
知名作品 |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
李翰卿 (1892年5月11日 ) 字华轩,又名李希缙,一八九二年五月十一日生于灵丘县上沙坡村(即沙坡和尚坟)。舅父张毓玺乃灵丘有名的儒医,李翰卿自幼从其学医习文,日积月累,加之勤奋刻苦,终于尽得其传。
李翰卿十五岁即能诊治一般疾病,以后虽在家塾任教,但每有闲暇即为人疗疾,以治病救人为乐,逐渐医名日增,求治者盈门。二十七岁时,由本县推荐到山西省立医学传习所应试,[1]。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但系统钻研了中医经典,对历代各家各派学说亦多有涉猎。一九二二年毕业,先后应邀在太原复成堂、体乾堂等行医。三十五岁独立开业,悬壶并州。由于其医术高超,就医者络绎不绝,渐次在省城名声大噪。然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他视病家如同亲友,若遇穷苦百姓,不但不收诊金,还时常资助药费济人。有一陈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贫无力就医,听人称道李氏声名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诊金、药费分文不取,直致痊愈。解放后陈已高龄,犹时对人言及此事。李翰卿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并深受中医界同仁爱戴,[2] 太原解放后,李翰卿更是如获新生,决心以自己的医术为新中国服务,并主动将珍藏多年的《万有文库》凡一千九百四十二册捐献给国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赞扬。他工作勤奋,学习努力,于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于山西省总工会职工医院、太原市工人疗养院第二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务主任、副院长、所长。历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医药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原中医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政协第二、三届常委、委员等。一九七二年七月四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岁。[3] 李氏治学,以《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为基础,治病尤尊仲景,精于《伤寒》《金匮》,喜用经方、小剂,每能救危难、起沉疴而得心应手。于疑难之症,尤重视辨其夹杂证情。 李氏对附子颇有研究。他认为同样是用附子温阳,温心肾必佐以补阴之品而以小剂量为佳,温脾肾则不必佐用养阴之药而剂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与小茴香、吴茱萸、干姜诸药比较,附子偏重于入肾,癖痛、胃痛、腹痛等兼有肾阳虚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单纯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则小茴香、吴茱萸效佳,单纯胃寒作痛则以干姜为好。特别要提出的是:李氏认为附子治疗心力衰竭时剂量宜小,治亡阳证两便失禁、肢厥脉微时剂量宜大。 当代山西名医[[]]朱进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医临床经验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记载了李氏以小剂量附子治疗心衰的案例。患者郝某某,女,36岁。21岁结婚,婚后不久即心悸气短,偶有咳血,某院诊断为风心、二尖瓣狭窄、房颤。3年前产第2胎后病情加剧,反复咳血,手术治疗后出现房颤、心衰、腹水,治疗2年无效。其症见呼吸极度困难,不能平卧,心悸心烦,全身浮肿,胸腹积水,发绀,口干渴,舌紫暗,苔少,脉细数促,手足心灼热而指趾反见厥冷。某医以为心肾阴虚,急予滋阴清热。药后腹部坠胀,气短难续,并时见神昏谵语。请李氏急会诊。云:此病阴阳大衰,正虚邪实,攻补两难,若不急救心肾之阳,则病者不久于人世矣。急处:附子0.3g,茯苓1g,白术0.3g,白芍3g,人参1g,杏仁1g,桂枝1g。服药2小时后,气短心悸好转,1小时后开始排尿,后又连续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卧,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浮肿与腹水亦明显减轻。继进3剂,浮肿全消,能下地活动。一医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轻剂,岂能顶事。改用较大剂量真武汤合生脉散,服药1剂,病情又剧,再请李氏会诊,改用小剂真武而好转。如此重病,仅用0.3g附子而获奇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