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杀虎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文名 杀虎口 古 称 参合口、西口

地 点 明朝

开放时间 8:00-18:00

门票价格 博物馆10元,登长城5元

地理位置 朔州市右玉县

历 史 2000多年

修缮时间 2007年

类 别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1]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右玉县境内的长城也修建较早,一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向,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因为旅游开发,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历史原貌遭破坏。在不少长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当初右玉开研讨会,我就提过意见,不能破坏长城的历史原貌。但现在彻底破坏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和失责。”《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告诉早报记者。但曾参与杀虎口维护和开发的当地人则认为:“专家的观点不实际,太理想化。不开发,解决不了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实际上,长城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已经困扰右玉县10余年,且至今没有答案。“这里就是杀虎口,现在已经没啥看头,都是新修新建的城墙。”右玉人缑蛟指着眼前一座壮丽挺拔的砖式城楼,轻叹一口气。右玉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西北边陲,与内蒙古划长城为界。“右玉的古长城很多,但名气最大的还要算是杀虎口。”右玉县博物馆馆长吴承山告诉早报记者。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面,是历代古长城的雄关要隘。“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这个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吴承山解释道:“后来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尽管历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右玉人而言,这里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是右玉到内蒙古的必经之路。“以前就是一个高大的黄土城门,两边的城墙也是夯土堆,没房子住的穷人还在边上搭个棚子,就住下了。”右玉人缑蛟是右玉县一旅游车司机,专门接送外地游客到右玉旅游参观,临时也能充当导游。

长城城墙

杀虎口的变化发端于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掀起一股“晋商”文化热潮。[2] 杀虎口作为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同时也是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自然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那时候全国各地都有旅游者来体验走西口,省里的旅游者最多,领导来得也多。”缑蛟告诉早报记者。“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2012年初,当早报记者来到杀虎口时,却已难寻昔日古长城的旧址遗风。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而在杀虎口东南面,则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馆。“现在的杀虎口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长城的城墙也是后来烧的砖,没有以前那种味道了。”缑蛟告诉早报记者,他还是喜欢以前的杀虎口。缑蛟的观点代表了很多人对今日杀虎口的看法。《万里长城》编辑部主任郑严称:“杀虎口这样搞,把历史原貌破坏了。等一百年以后,子孙后代再去看,以为长城就是现在这样,有雕塑,有博物馆,这是对子孙后代的误导。”山西省文物局一位科级干部更是向早报记者直言:“杀虎口这么搞,简直是愚蠢至极!”

名称简介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在明朝时的重要性,由代宗颁赐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代宗朱祁钰是英宗被蒙古瓦剌俘去后继位的,他为祈祷上苍保英宗安全回来,许愿如打败瓦剌,英宗回来,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朔平府右玉县。后来于谦组织的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派臣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就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名贵的绘画。据说这些画多出自大唐贞观年间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现在残存的部分珍品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内。杀虎口和右玉城做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场战争起因于“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她与辛爱部下的一个头目鬼混,被发现后慌忙投奔了明朝,当时的大同总督杨顺,为请功邀赏,将其送进京城。辛爱为此率部进攻杀虎口,然后包围了右玉城。杨顺见事情不好,后悔不该收留桃松寨,他向朝廷谎奏,蒙古辛爱部愿用白莲教起义失败后跑过去的汉人交换桃松寨。皇帝同意了放还桃松寨,但辛爱不但未退兵,反又加强了兵力,在进攻右玉城的同时,又向大同、宣府一带长城发起了进攻。在蒙古兵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右玉守将在作战中阵亡后,有一位姓尚名表在家休息的武将,自愿担任了右玉保卫战的指挥。他在此异常困难的情况下,除打退敌方进攻之外,还多次抓住有利战机,偷袭敌营。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已绝炊断粮,可充饥的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明廷派兵部尚书杨博亲率大军来解右玉之围。蒙古兵见右玉城实难攻下,而明朝援军将至,便自动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从杀虎口撤出长城。[3] 这场战争之后,重新加固修缮了杀虎口和右玉城,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并增加了守备兵额,大大提高了杀虎口的防御能力。

视频

曾经走西口的著名景点,杀虎口如今还值得一去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