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望叢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1]合葬的墓地和祠宇,近年重修。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台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鬱鬱蒼蒼。每年農曆端午節,附近民眾都要聚集在這裡舉行「賽歌會」。賽歌會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參賽者都是普通平民,帶着濃烈的鄉土氣息,場面熱烈。望叢祠附近還有子云亭、楊雄墓和杜鵑城遺蹟等遊覽點。

簡介

位於成都市西北郫都區城區西南部,距成都市區23公里。以望叢祠為主,包括中國「農家樂」誕生地—農科村、都市水鄉---三道堰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已成為一個新的旅遊熱點。望叢祠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蜀王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台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鬱鬱蒼蒼。

看點

建築風格 望叢祠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劃而建,祠門不是單開單向,沒有大門,而是對稱地開為東西二門,兩門之間,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個石刻塗金大字:「望叢祠」[2]。現在新修的大門,一進門即見這三個大字。祠內園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務農、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樓台亭閣、池榭拱橋,布局小巧別致。特別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為增色。帝陵祠內有望帝陵和叢帝陵對峙,可說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叢帝像,現已不存。據說這只是後人為懷念他們所建的祭祀殿,並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圍長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樹207株。現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占地21畝。現已擴大為80多畝。賽歌會每年農曆端午節,附近民眾都要聚集在這裡舉行「賽歌會」。賽歌會規模宏大,人數眾多,參賽者都是普通平民,帶着濃烈的鄉土氣息,場面熱烈。

賽歌會上人們專往姑娘媳婦身上丟李子,據說誰挨得多誰就生得多。有的婆婆這一天就拉了媳婦到望叢祠揀李子。小知識望叢祠的由來 二千七百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都區建立了蜀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首都杜鵑城。現在還有泥土結構的城垣遺址。相傳望帝杜宇教民農耕,又教巴族人務農,因此古時候四川人把杜宇視為農神,春耕要先祭杜宇。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為患。杜宇丞相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玉壘山即現在都江堰寶瓶口那座山)。杜宇把帝位禪讓給鱉靈,退隱西山,時在春天,蜀人思念他,便把子規鳥叫做杜鵑鳥,把山上春天開的第一種紅花稱為杜鵑花,說那是杜宇在催促人們春耕了。 望帝祠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廟,南北朝才在郫縣建望叢祠,北宋趙匡胤封李冰為王,在望帝祠遺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到元朝對李冰父子都加封時,這二王廟才開始沿襲下去。望叢二帝 揚雄《蜀帝本紀》載:杜於「代魚鳧為王,徒都於郫,即杜鵑城也。」約公元前 6世紀,杜宇作蜀王,稱望帝。當時岷江洪水大發,淹沒川西平原,望帝命丞相鱉靈治水,鱉靈劈開玉壘山,鑿出寶瓶口,疏通岷江之水,變水患為水利,化西海為田疇,使川西平原從魚鳧時代直入到農桑時代,並且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礎。後望帝退隱西山,禪讓帝位於鱉靈,稱叢帝,叢帝死後葬於今郫縣城南,後又建叢帝祠,南朝齊明帝時又把望帝陵從灌縣遷至郫都區叢帝祠,二陵一處,合稱望叢祠。清初,望叢祠在戰亂中焚毀,道光年間又在舊址重建望叢祠,民國八年,四川總督熊克武也曾撥款修建望叢祠。

視頻

望叢祠 相關視頻

望叢祠的春景
成都市望叢祠介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