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振暘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振暘墓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國家文化資產網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1985/11/27

登錄類別  古墓

地理位置  臺南市南區桶盤淺墓園

建成年代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

曾振暘墓民國41年底(西元1952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曾在大南門外管事園發現了一座坐北朝南的陵墓,由於墓碑上落款的年代早於鄭成功來臺驅荷的時間,因而被認為是荷蘭時期,流寓的漢人留葬在臺灣的最早一座墳墓。該墓是臺南市列為古蹟的四座古墳之一,另外三座是永曆年間鄭家宗族之墓的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與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施瓊芳墓[1]

地理位置

  • 位於臺南市南區的桶盤淺墓園內 [2],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中華民國三級古蹟,[3]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 此墓是現今臺灣已知的墳墓中最早的明朝墳墓[2]

歷史沿革

  • 曾振暘未載於文獻之中,只能從碑文上得知他出身於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於臺灣荷治時期來臺,在1642年時去世,有二子分別名為若龍、若鳳[2]
  • 該墓是在1952年11月由臺南市文獻委員石暘睢所發現,於隔年1月時重修,後來在1975年時由臺南市政府再修[2]
  • 1985年11月,曾振暘墓公告為三級古蹟。
  •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取消三級分制,曾振暘墓成為市定古蹟。2010年12月,臺南縣市合併升格後,成為直轄市定古蹟。

建築特色

  • 該墓格局遵守規制,由墓埕、供臺、墓碑、左右手和墓塚組成,不過除了墓碑之外皆為1975年(民國64年)整修時的東西[4]
  • 墓碑質料為花崗石,寬53.5公分,長76公分[2],最上面橫刻「皇明」二字,中間豎刻「澄邑振暘曾公墓」,其左刻「崇禎十五年」,右刻「孝子若龍若鳳同立」[4]

參考文獻

  1. 慎終追遠祭先祖-祭拜本市五座古墓以顯文化資產保存重視,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 2.0 2.1 2.2 2.3 2.4 石萬壽. 樂君甲子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04年3月: 251頁. ISBN 957-01-6745-9. 
  3. 曾振暘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4. 4.0 4.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192頁. ISBN 957-308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