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禮儀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禮儀派(俄語:Старообрядчество),或稱「舊教徒派」、「舊信徒派」、正教會官方稱之為「分裂派」,是俄羅斯東正教的一個異端分支。1666年正式從俄羅斯正教會分裂出去。起因是東正教大牧首尼孔在1652-1666年的宗教改革。
簡介
1653年起,大牧首尼孔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沙皇的支持下,開始根據希臘東正教現行版本修改俄羅斯禮拜書的程序,改變了一些儀式。如以三根手指替代中指微彎的兩指十字聖號,讚美詩「哈利路亞」要復誦三次,替代傳統的兩次,將祈禱時的跪拜改為鞠躬禮,教堂禮儀行列行進方向要自西向東(朝着太陽)而不是自東向西(順着太陽升降方向)等等。
1666年至1667年的泛東正教理事會後,會議結論詛咒舊信仰的捍衛者為異端並對他們作出相關懲罰的決定。
舊信徒派很快分裂成不同的教派,主要是聖徒派和舊禮儀派。受到分離教派理論家布道禮拜的吸引,許多波薩德的居民,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哥薩克人逃到了俄羅斯北部和茂密的森林中的和俄羅斯南部邊境伏爾加河沿岸地區、西伯利亞,甚至遠至國外,在那裡他們將組織自己的村社。這是拒絕接受俄羅斯正教新的禮拜儀式的普通俄羅斯人民大規模出亡外移。
有些舊信徒教派的支持者參加了斯捷潘·拉辛在1670年至1671年叛亂,但這次起義不被視為一個舊信徒叛亂,而且斯捷潘·拉辛他自己有強烈反對教會的觀點。舊信徒教派的支持者在1682年莫斯科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舊信徒教派成員往西部遷移,尋求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宗教寬容政策庇護,允許他們自由地實踐他們的信仰。
由於宗教改革與中央集權化相表里,傳統貴族(波雅爾)反抗沙皇特轄制與軍功貴族(作為中央集權支柱的官僚化貴族),因而很多波雅爾同情舊教,許多波雅爾「叛亂」與同情波雅爾的宮廷事變,例如彼得大帝時的近衛軍「叛變」、皇太子被殺都有舊教背景。由於俄國的農奴化過程也是這一時期同步進行的,許多不願為奴的逃亡農民都是舊教徒,俄國這一時期集中發生的三次「農民戰爭」,包括著名的普加喬夫、斯捷潘·拉辛等實際上都是舊教徒分裂運動的另一形式。大規模鎮壓導致舊教徒四處流亡,因此當時俄國的「盲流」與抓捕「盲流」的「禁止流浪法」也有宗教衝突背景。許多舊教徒逃亡後無法務農,只能到處做買賣糊口,由此導致後來俄國工商業者中舊教徒比例高達65%,舊教因此被一些學者看成「商人的信仰」,也由此產生了一大批「反對派商人」。但是分裂派運動影響最大的是形成了一個以信仰為生命,而且常常是有些「偏執」地與官方意識形態及官方權力對着幹的思想者群體,即「知識分子」(西歐的知識分子的詞源於俄語)。普列漢諾夫稱分裂派運動為「向後看的反專制運動」,它以「教權主義」和宗教民主為其出發點。「俄國的宗教運動雖不完善、也不正確、比較狹隘,但卻是一種特殊的人民自我教育機制」。赫爾岑也說,「向後看就是向前進」。
白海中的索洛韋茨基群島索洛韋茨基修道院正是分裂教派的「聖地」,「北方崇拜」的象徵和眾多舊教殉難者的下葬處。當地原屬於諾夫哥羅德貴族共和國的邊疆,共和國遺民逃到此處,以舊教信仰為精神支柱,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他們的「精神自由」。過去經商積累的財富和經濟獨立使修道院成為經濟重鎮,控制了從摩爾曼斯克到卡累利阿的整個北方沿海地區,靠幾大鹽場、貿易、捐獻、領地收入而豪富。拉辛起義失敗後許多人也逃到這裡。在宗教改革高潮中,1668年起修道院在沙皇軍隊的圍攻下堅持了8年,最後因叛徒出賣了經由烤房的暗道,修道院才被攻破。此後這裡成為沙皇當局流放各種異端人士和「危險分子」的地方,舊教分子、秘密協會成員、十二月黨人乃至普希金的舅舅都曾流放此地。但流放犯仍然實行自治。
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當俄羅斯東正教的改革已經很明顯是不可能逆轉的,分離教派運動最激進的元素逐步的衰退了。1730年俄國頒布法令規定舊教徒的財產沒收,本人發作「划槳手」苦役;追捕舊教逃亡者,對舊教徒的工商業實行重罰;1735年又規定禁止流亡海外的舊教徒回國。儘管在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期間,已逃亡國外的分離教派信徒返回祖國是受鼓勵的,但是在1905年以前,分離教派在俄羅斯一直是非法的。
聖經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一共27卷。《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的,但《舊約全書》和《希伯來聖經》有所差異,書目的順序也不同[2]。
視頻
舊禮儀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三分鐘讀完《聖經·舊約》,搜狐,2015-12-08
- ↑ 淺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搜狐,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