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阁
文宗阁,清代所建皇家藏书楼,典藏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原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金山寺,建成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毁于1853年(咸丰三年),历经74年。2010年,中国镇江市人民政府园林部门主持重建[1],于原址以东的金山公园动工,2011年10月26日落成开放。
目录
历史
乾隆帝于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历时十年后完成。因江南自古人文荟萃,文风鼎盛,而清室更为笼络汉族士子仁心,于是整建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等“南三阁”,预备续钞三分,送往典藏。藏书阁基本均仿照宁波天一阁形式而建。镇江地方仕绅为争取四库全书能典藏于当地,向朝廷表示愿意捐出“所有雇觅书手缮写全书之费”,而后朝廷决定由地方负责书匣、装璜庋架等费用。
建造
镇江金山本建有皇帝行宫,建于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值1684年(康熙23年)。乾隆帝于1779年赐给《古今图书集成》一套。扬州的两淮盐运使便择址于行宫左侧,即镇江金山寺,督造藏书楼,以供典藏。当地四面环江,颇有气势。兴建期间,在地人士捐输许多工料。文宗阁建筑坐北朝南,落成后,乾隆皇帝御笔“文宗阁”以及“江山永秀”牌匾。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决定建立南三阁,俟四库全书编成后,续钞三份典藏。
全阁由两淮盐运使管理,除提名、奏请朝廷派任典书官之外,还另委派人负责校理、借阅、注册、曝晒图书等工作。清代名家汪中(容甫),就曾担任过典书官一职。
毁坏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英军进军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林凤祥、罗大纲、李开芳等进攻镇江,火烧金山寺,寺庙僧众仅能携出寺中佛藏,文宗阁藏书与阁楼同时焚毁。
重建
2003年,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论文集》第四集出刊,刊登〈世人扼腕叹文宗〉,引发热议。当地政府与民间倡议重建。历经数年考证、于《两淮盐法志》中查得“文宗阁实景写真图”,窥见清代时两淮盐运使负责建造文宗阁的渊源。经比对相关文献,图像与当年形式相符。
2009年11月中旬,重建工作开始正式推动,择定金山寺寺东湖中小岛为新址。隔年3月开始动工,于于2011年10月26日竣工。
藏书
四库全书成书后总共钞成正本七份,副本一份。原钞四分藏于北四阁,另续钞准备藏于“南三阁”。阁建成后,乾隆帝先赐铜活字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套。朝廷自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开始分批颁发《四库全书》,直到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方颁发完整套。
当年文宗阁所藏共有3461种,79309卷,6197函,36347册[2]。其中经部5402册,分装为947函,以青色函装帧。史部9463册,分装为1625函,以赤色函装帧。子部9084册,分装为1583函,为白色函。集部12398册,分装成2042函,装帧为黑色函。
更有《四库全书总目录》127册,分装22函,为黄色函,《四库全书简明目录》8册,分装2函、《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20册,520函。《钦定全唐文》504册,50函。《钦定明鉴》24册,2函。
乾隆帝原本开放江南士子可直接外借南三阁书籍,准许钞录流传。然而等颁赐全书后,乾隆帝改变心意,仍只许士子申请入馆借阅钞录,不得携出。魏源校对《水经注释》时,便曾运用文宗阁、文汇阁版本,黄承吉也曾从文宗阁中钞录《字诂》《义府》。。
文宗阁所藏,全毁于战祸之中。
视频
文宗阁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镇江文宗阁将在原址重现 以藏《四库全书》闻名,搜狐,2009-12-09
- ↑ “天下文宗”:这座建在镇江金山的皇家藏书楼,说不尽的读书故事!,腾讯网,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