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是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敦煌市的一处丝绸之路大型驿站遗址,其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驿站的的主官为啬夫,驿站公务人员有37人左右,一次最大可接待500多人:67。驿站距离东边的敦煌市64公里,距离西边的瓜州60公里,以南靠近祁连山的火焰山。悬泉置得名于附近山崖上流下的泉水。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始使用,其主要功能为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边疆郡所每三十里设置一个置。悬泉置在魏晋时期废止。

悬泉置遗址是首个得到发掘的丝绸之路驿站遗址,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于1990年5月至1992年,先后出土各种文物7万件,其中汉简3.5万枚(包括上面写有悬泉置的一枚汉简),400多片纸张,还有大量其他器物。悬泉置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组成部分。

201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第3集,介绍了悬泉置驿站出土的汉简和长罗侯常惠经营西域的历史[1]

目录

历史沿革

悬泉置遗址,据出土简文记载,西汉武帝时称“悬泉亭”,昭帝时期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邮”,魏晋时曾废弃。唐以后复称“悬泉驿”,宋以后又废置。清代又称“贰师庙”,“吊吊水”。其名取之南侧山中悬泉水。

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挖掘,揭露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出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文物遗存

悬泉置遗址位于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敦煌市与安西县行政区域交界处,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2]。这里东去安西56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遗址总面积22,500平方米,海拔1,700米。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

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坞呈正方形,边长48.10米,土坯砌筑,坞内有两组房屋建筑。坞墙设于东墙正中,宽3米。坞东北及西南角有角墩。

史书记载

出土简牍2.1万余枚。形制有简、牍、觚、封检、、削衣等。纪年简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最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

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等。出土有较多的书于墙壁墨书题记,内容涉及诏书和药方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最新资料。

其它遗物有铜、铁、漆、木、骨、革、丝、麻、纸、毛和粮食等16大类,共计3250余件。其中大量西汉汉、宣时期麻纸的出土,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已做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

视频

悬泉置遗址 相关视频

悬泉置的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千多汉简
悬泉置的遗址的考古发掘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参考文献